首页>检索页>当前

工科教育中的思政融入与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0-11-09 作者:房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中国百年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考验着“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工科专业在校生总量占本科在校生总量的1/3以上,每年培养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总量也已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量的1/3;国内90%以上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工科专业。对于这样一个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庞大青年群体,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和重点方向。

以信息类工科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修满约2400授课学时,同时完成34周左右的集中实践,而其中的必修思政课程仅有约230学时,占比低于10%,且多开设于本科低年级。因此,要满足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专业课这一主阵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教育中蕴含的文化基调和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有效教学载体,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进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如下四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即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行业、专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有机融入原则,即将各类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即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和应用最有感染力、最具共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构建专业思政知识图谱和案例库;四是反馈改进原则,即通过座谈、研讨、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反馈等手段,动态监测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形成基于目标达成性分析的持续改进机制。

育人实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体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有形且可以显性评价的;但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隐形和长效的。正如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由各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对其效果的评价也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按照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应从三个时间尺度开展评价工作:从短时间尺度看,应将评价与所依托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从中时间尺度看,应将评价与学生毕业时所具有的专业能力相结合;从长时间尺度看,应将评价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事业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相结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对课程思政整体目标达成度的综合评价,进而指导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持续改进,切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补协同的育人新范式。(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 房方)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