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紧密衔接,持续发力,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影响力,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快速提升之路
■“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锚定目标不放松,长期建设不松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彰显
■当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已进入“冲刺登顶”的关键期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心,极大地激发和提振了高等教育战线的信心与力量,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的决心与意志。
199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211工程”“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建设工程。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和格局性重大提升,改变和重塑了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书写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壮丽篇章。“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紧密衔接,持续发力,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影响力,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快速提升之路,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重要发展范式。
“211工程”“985工程”开辟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如何加快提升总体水平、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大时代课题。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一百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标志着“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正式启动。
在国家总体实力不强的情况下,选择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模式,加快推动少量学校和学科提质量上水平是重大的战略抉择。“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动力和热情。
面向21世纪,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等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牢牢把握本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的建设思路,坚持目标导向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998年5月4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次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自此,“985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指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实施“985工程”,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加强重点建设、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所进行的创新实践,也是在国家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提高办学水平、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
“985工程”为建设高校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建设高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在拔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自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重要基础。
“双一流”建设加快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建设步伐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跃升。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双一流”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也已统筹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8月,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2022年2月,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突出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11月5日,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介绍:“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在各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支持下,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和改革任务,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美好期待,整体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高水平大学建设塑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及世界高等教育新格局
“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历经30载,成就斐然,世界瞩目,充分激发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先后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规)划纲要,锚定目标不放松,长期建设不松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彰显。
30年来,国家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坚持长期重点建设,统筹高水平与区域、行业布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地方协同联动,形成强大建设合力。
30年来,建设高校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战略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矢志奋发图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就“双一流”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强大动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高起点、高势能、高成长的新发展阶段,正在并将继续改变和塑造世界高等教育格局。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蓄势而发、强势而进、乘势而上,当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已进入“冲刺登顶”的关键期。
如果说,“211工程”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奠基工程”,“985工程”是“提速工程”,那么“双一流”建设就是“圆梦工程”。中国高等教育以“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为重要抓手和牵引,扎根中国大地,坚定自信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打下坚实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