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刘全华:让“北京经验”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0-11-10 作者:苏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刘全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校长,兼任北京援疆教师和田市工作队副领队。2018年,时任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总务主任的刘全华,积极响应市区支援新疆教育扶贫工作号召,怀着对教育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投身大漠,来到刚开始筹建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两年时间里,他带领支教教师一起努力,让“北京经验”在新疆这所小学落地生根,为这里的学生打造了一片“知识绿洲”。

参加学生活动1.jpg

支援边疆教育

在新建校从零开始

在距离北京4500公里的新疆大漠,有一所小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这所学校是北京市教育系统扶贫援疆项目之一,在荒凉的大漠里,这所学校仿佛是一片“绿洲”,为当地的孩子带来生机与希望。

刘全华是这所学校的校长,2018年,时任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总务主任的刘全华,怀着对教育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投身大漠,来到刚开始筹建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来到新疆参与支教工作,我的想法和初衷很简单,只想利用自己的一些经验,为边疆地区的师生做一些贡献,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受到好的教育,能够通过学习增长见识。” 刘全华说。

作为新建校,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刘全华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学校,他的印象是:“外面高大上,里面空荡荡”。“学校统计的学生数量是13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600多名,学校竣工开学时,还有10个班级的桌椅、黑板没有配齐!学生们站着听课,老师们站着办公,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刘全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他多方沟通,几经协调。直到亲眼看着桌椅进班、黑板装上,他心里才踏实。

创新探索实践

让“北京经验”落地生根 

学校的设备设施完善后,摆在刘全华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了。对此,刘全华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调查走访。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共有教师109人,包含17位北京援疆教师。其中,66名教师年龄不到30岁,有些刚刚走出校门,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此外,他发现,当地学生汉语水平也不太高,“我记得,学校开学后,我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时,维吾尔族学生几乎没有能够用汉语回应我的,大多数学生甚至像受惊了一样赶紧跑开。课堂上,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一些简单的汉语词汇是什么意思……”

发现这些问题后,刘全华便想尽办法解决。怎么才能让学校快速地运转起来?怎样才能让大漠里的孩子们开阔眼界、积累学识?他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创新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够使学校提质发展的捷径,让师生能够从中获益,让“北京经验”能够在新疆这所学校落地生根。

遇到困难时,刘全华就会绕着学校的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走,反复思索,想尽办法。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情进展得不顺利,刘全华便会安慰自己,重新反思。刘全华说,能够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动力,除了学校里淳朴善良的师生,还有来自心底的一份信念:“我曾听当地人讲过很多老一辈援疆人的感人故事,被深深地触动了。那一代人秉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牺牲奉献精神,来到这片大漠,在这里开辟出一片绿洲。为了这片大漠,他们牺牲了太多,那是第一代援疆人,而学校里有些孩子,就是他们的后代。我不仅要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握住‘接力棒’,薪火相传,更要为当地人和援疆人的子孙后代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我要无怨无悔地干下去,我不是来援疆的,而是来回报的。”

刘全华为学校开发了“阳光文化”教育理念,将育人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快乐自信的阳光少年”。他说,这里虽是边疆,但师生也同样享受着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他希望师生们能够自信、乐观,像阳光一样带给别人无私的温暖,让人生活成一道光!他重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他时常将自己在当地的见闻感受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曾经有一代又一代“边疆人”在这里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守护着大漠,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我时常会通过一些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共同守护的,不仅是国,也是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种情怀要种进孩子们的心里!学生们虽小,但未来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需要从容、自信,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给学生上书法课.jpg

设计活动抓教研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转眼,刘全华已经在这片大漠上呆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七百多个日夜里,他从校园文化设计到设备调试安装,从建章立制到课程教学,从教师培养到学生活动……在他的努力和精心管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当地广受赞誉。

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刘全华还设计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诗经、楚辞、唐宋诗词等书籍成为了孩子们的必读,“每日一诗”、经典诵读、书法等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更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他还开设了剪纸、京剧脸谱绘制、风筝绘制、传统武术甚至太极扇等10个社团活动,将育人浸润到学校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学有所长。

对于支教工作,刘全华想得更为长远:“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要为这片大漠留下什么?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于是,他和17位援疆教师积极行动,每人承担一个教学主题,紧抓教师队伍培训。刘全华和老师们加班加点,带领当地教师多学习、多实践,大家几乎都是“满负荷加速奔跑”的状态,手把手、一帮一地为当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引领和促进受援地教师专业成长。

短短两年时间,刘全华和其他支教教师、当地教师一起努力,为这所新建校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一份答卷:学校学生在和田市主题演讲、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中斩获佳绩;2019年4月,刘全华组织的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填补了和田市规范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空白;在2019年和田地区教师说课展评中,学校年轻教师分别获得数学学科第一名、语文学科第五名的好成绩。

刘全华认为,这就是他工作的意义,也是他寻找的答案,他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带给这片大漠的,是生机与希望。(文/现代教育报记者 苏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