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东方-1号”开启“拓天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8 作者:本报记者 郭馨泽 采访整理 胡喆熙 摄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东方-1号”探空火箭发射瞬间。资料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展厅。       胡喆熙 摄

  在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里,有一个1∶1复制的火箭模型,其原型就是“东方-1号”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它的身后陈列着当年“东方系列”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的燃料导管和回收降落伞实物。

  指针拨回到1958年9月初,河北省宣化靶场灯火通明,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们正在紧张地进行“东方系列”火箭发射准备工作。1958年9月9日,代号“505”、名为“东方-1号”的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垂直耸立在发射场。随着操作员按下电钮,第一级火箭立即点火、起飞,伴随着巨响,火箭拖着数米长的火舌,带着红亮的尾光,如同东方巨龙腾飞而起、直冲云霄,消失在天幕里。几分钟后,靶场远处传来第二级火箭落地的“轰隆”声,整个发射过程表明:火箭系统飞行正常,达到设计要求。

  当时,探空火箭的设计研制都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零基础条件下,师生们从火箭材料、壳体设计到推进剂,通过不断地计算、摸索和实验,最终完成了505探空火箭的设计和制造。

  轰鸣声中,火箭划破长空,尾焰照亮了师生们的坚守。这一次成功发射向中国大地宣告,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划破长空,直冲云霄,成为中国人投向宇宙的“问路石”,写下了北理工人“拓天之路”的起点。多年来,学校在深空探测领域持续深耕。从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成功发射,到助力中国航天器自动交会对接,再到为“嫦娥探月”“天问落火”规划轨迹……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一代代北理工人不断书写着矢志奋斗的篇章。本报记者 郭馨泽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