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共同的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三

发布时间:2020-11-12 作者:李静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提要:历史上,中华民族逐渐由众多分散的民族群体走向文化自觉的民族共同体,这个过程亦是其共性思维聚合与发展的过程

共同思维的培育和提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心理途径。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恩格斯曾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想什么和如何想取决于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周围的客体为大脑提供了思维内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思维内容、思维方式等因其所生活的共同地域、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和共同事件、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等表现出趋同性。群体或共同体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是其重要的心理过程,对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整合与凝结作用。

据研究,思维方式与人格等有一定关系,对群体而言,思维方式与民族性、国民性等有着一定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人的思维、东方人的思维,或者美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思维。

一个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体特有的内涵与外延。无论是前面提及的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情感,还是后面将要提及的共同记忆、共同培育等要素,对共同体进行了框架建构,这个框架构成了一个“容器”,在此容器中的人们,其思维内容、思维方式会表现出同质性特征。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与其生活地域的生态、历史、文化、人类活动等关系密切,即“想什么和如何想”的问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历史事件的综合作用,既有内部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形态等变化的吸引力和融合力,也有面对外来入侵形成的合力和内聚力。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逐渐由众多分散的民族群体走向文化自觉的民族共同体。这个过程亦是其共性思维聚合与发展的过程,在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式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一个“容器”中“Thinking”。在这种共有现实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共性的思维。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山川河流、共同经历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等,是我们思考的主要内容;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各民族经历的不同王朝的更替、铸就的五千年文明史、凝结的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等,影响了我们的大脑如何思考。这些共性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共同体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习惯都从属于思维习惯。

共同的思维是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心理过程,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心理途径和心理指标之一。一个人们共同体拥有一个共性的思维“容器”,其内容亦具有共同特性,这就是我们“想什么”的源泉。从群体心理过程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重要,其中共同的思维是一个核心过程,没有共性的思维内容、思维方式就没有共同体的未来。因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过程或心理途径中,共同的思维是核心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李静,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及女性人类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VMZ011)。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