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百花齐放春满园——华东交大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14 作者:徐光明 陈君 周静 李濛菲 张曾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开始有点忙乱,新的教学方式让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参与到课堂中,但是现在我可以游刃有余的享受这种教学模式。”开学仅1个多月,华东交通大学天佑学院2020级学生张馨月便迅速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该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天佑学院领衔、各学院“百花齐放”的特色发展态势,共同谱写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协奏曲。

坚持特色培养,办出特色

没有特色,就没有一流。大到学校、学科,小到专业、班级,“创特色”已成为各学院加快发展的实施路径,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聚焦“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普遍共识和最大优势,一场关于本科教育的深化改革蓄势已久。

詹天佑班,是学校较早组建的特色班级,从最初的土建学院每届2个班,扩展到运输学院增设2个班,“学习詹天佑,成为詹天佑,超越詹天佑”,激励着同学们爱国自强,艰苦奋斗。

“我们培养的学生紧密服务铁路一线,不仅要求综合素质,还要适应高铁快速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土建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轶说。在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下,詹天佑班学子假期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詹天佑班出类拔萃。不仅获评全国样板党支部,多次获得省优秀班集体、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而且整体学习成绩领先于同级其他班级,校外各类比赛硕果累累。

信息学院卓越班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多次获评省级集体荣誉;电气学院卓越班两年内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10项;机电学院“硬核”毕业班,近半数同学考研成功,全班初次就业率达100%。

复合型人才一直是企业的“宠儿”。软件学院、艺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开创“软件工程+应用背景”“音乐学+文秘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至2019届“音乐学+文秘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83%稳步提升到95%。

服务“一带一路”,华东交大主动作为,先后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中铁国际班、国际工程后备人才班,按照“3+1”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人才。中铁国际班开设5年来累计输送近300名优秀人才,足迹远至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这些年,我们坚持特色引领,打造了一批‘大交通’学科专业。今后要着力实现从‘创特色’到‘强特色’的转变。要强化‘全员参与’的意识。要使全校上下的思想和行动,都聚焦到‘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上来。” 该校党委书记万明说。

土建学院茅以升班、材料学院英才班、经管学院实验班、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班……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日渐成熟,各学院百花齐放,芳香满园。

创新过程培养,注重实践

把好选拔关,是过程培养的首要。天佑学院每年从各生源地高考成绩排名前列,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突出的各专业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综合评价排名的方式择优选拔60人左右,并实行滚动淘汰制。严把选拔关,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特色班亦是如此。

把好教学关,是过程培养的关键。设立特色班,自然就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各学院都将学院的优质师资向特色班倾斜,并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专业特色进行“独家定制”。天佑学院更是汇集全校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采用最前瞻的课程体系,实现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的深度结合,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培养的交叉融通。

把好实践关,是过程培养的重点。主题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各学院特色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的理念,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给学生创造对接社会、对接行业、对接企业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软件学院联合江西联微、北京传习、昆山杰普等诸多企业,合作举办“3+1”“2+1+1”校企合作班。目前已向企业输送883人,且到国内知名IT企业工作,年薪高达40万,不乏其人。“在校期间便能够接触企业,提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在就业和考研上更有动力和实力。”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杰普班学生朱德中说。

推进“三个转变”,耕耘“试验田”

推进“本科教学”向“本科教育”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特区和试验基地,天佑学院走在全校的前列。

“天佑学院采取的是综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同学们适应得很快。”在天佑学院辅导员李芳源看来,“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能够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都在稳步提升”。

天佑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过程更加突出通识与专业融合培养、课内与课外融合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技术与非技术因素融合培养。老师发布课堂主题后,学生先自行思考,和组员探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完成任务,这是天佑学院的课堂常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同学间的互动性变得非常强,课后作业对个人的分析、总结能力要求也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每个同学创新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张馨月说。

晨读国学,提升人文素养;早起锻炼,强化身体素质;线上学习,充实课外知识;课后分组进行议题论文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在天佑学院,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融入于日常生活。张馨月直言,“在这里,我第一次体验到对一门课钻研的乐趣”。(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陈君 周静 李濛菲 张曾策)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