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校为本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22 作者:付晓洁 赵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一校四址办学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包括管庄、杨闸、瑞祥民族和八里桥4个校区,其中瑞祥民族校区、管庄校区坐落在或紧邻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学校现有学生2659人,教职工264人,师生中有16个少数民族,占师生总数的12.7%。

作为包括民族学校校区、紧邻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一所学校,我们对如何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扎实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了思考和综合设计。

2008年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我校根据这些基本要求和办学实际,通过问题调研与梳理、专家分析与指导,形成了如下策略与方法:通过办学理念植入、目标改变,引导和驱动多种课程相互融合,多途径线上线下全覆盖实施,全员性参与,进行了综合设计,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学校新的育人模式的底蕴和特征,用心促成每一个学生的完整生长,为培养友善、担当、健康、自信,具有民族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

形成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底蕴的新的育人模式

我们将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融入学校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以此为统领和导向,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独立课程为基础,以多学科融入为补充,以系列特色民族课程为突破,以双线多途径为实施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了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形成了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底蕴的新的育人模式。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精神植入办学理念的内涵。《纲要》明确要求:“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承载希望,构筑幸福,奠基人生”。教育承载着祖国的希望,要点亮师生希望的心灯,让学生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成长的幸福,促进每个生命的完整生长。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精神融入培养目标。《纲要》要求“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与此对照,我校原来的培养目标存在缺失。我们确定了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健康、自信、友善、担当,具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现代学子。

形成课程统筹、渠道统筹、特色统筹、方式统筹和人员统筹的管理策略

课程统筹,确定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领域。以课程群建设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从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文字、文学与艺术、数学与科技5个领域进行构建。它们像5根手指同生于一掌,血脉相连,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我们围绕这5个领域,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赋予其生命与活力,具有可持续性。

一是以独立课程落实《纲要》要求的内容。《纲要》指出:“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依据具体要求,我们在不同学段设置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三至四年级是民族知识启蒙教育,五至六年级是民族常识教育,七至八年级是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十至十一年级是民族理论常识教育。

二是学科课程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利用学科教材与教材之外的民族元素可以共通的特点,梳理出同一主题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关联点,同一主题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的关联点,同一主题不同年级的关联点,使教材和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互为素材、互相补充的资源,真正让学科教学成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如美术课《美丽的染纸》的教学融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的技法。

三是特色课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品牌。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先后开发了16门校本课程。其中,民族体育、民族戏剧、做“和娃”讲故事、非遗面塑和扎染、墙壁文化等课程广受学生喜爱,并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

民族体育课程。创新民族体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在传统体育游戏中增加了体能、竞技元素,成为集趣味性、竞技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利用课课练、大课间、全员运动会、阳光运动及快乐体育园地等时空,普及增强身体力量、柔韧性、平衡性的素质操,律动感强的民族韵律操,运动安全教育等活动。为达到以体促智、以体育人的教育目的,架构民族体育课程群,研制了《一至八年级学生体能素质训练计划》《一至八年级民族体育课课练教学计划》《学生天天练基本内容》等,凸显计划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该课程通过多学科联动的实施方式,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活动中掌握运动技能,激发了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勤思、乐学、自信的良好品格,有效达成了培养目标。

民族戏剧课程。开设民族戏剧课,组建了“银杏叶”和“铜豌豆”剧社。先后排演少数民族戏剧《泼水节的传说》《习礼仪见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马兰花》等剧目。排演中对角色的体验和反思,逐步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演与练中提升能力、树立自信、学会担当。

做“和娃”讲故事课程。学校建设了民族文化传习基地——和艺阁,开设了少数民族人物“和娃”的制作课程,“知历史、讲故事”实践类课程。非遗课程有国家非遗面塑和扎染,有舞蹈、阮乐、剪纸、纸偶等,每周利用固定时间,全员参与,走班上课,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还开设了“墙壁文化”课程,民族校区教学楼4个楼层分别是民族服饰、艺术、体育、著名人物和文字,教学楼南墙外有56个民族大团结巨幅雕塑,教学楼正厅是56个民族全景图,走在校园里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APP课程开启线上学习模式。我们开发了APP客户端,在设计上,小学段以单一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特征为主,中学段按不同内容设计,更能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综合性。

研学课程引导学生走进教育基地,感受民族文化。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园、北京民族服饰博物馆、百工坊等教育基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感受民族团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强“五个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学生心中。

渠道统筹,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扩展学生视野。学校建立了以安卓系统与IOS系统两个参数版为载体的线上学习场域,丰富了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优化了学生即时交互、沟通的渠道;线下有校内传习基地和校外资源基地的学习实践。校内常规学科融入,聘请名师授课指导;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多渠道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实施。

方式统筹,多途径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现全员性。学科教学融合式、参与体验式、线上自学式、作品展说式、创意制作式、运动竞赛式等多种教育方式,让全校师生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舞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自信、人人有获得。

人员统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有师资保障。我们分两个层面解决师资问题:一是对校内师资进行政策、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结合学科和地方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解决了日常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师资问题。二是借助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为学生传授技能,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特色统筹,为每个学生搭建适合的舞台。随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逐步落实,我们不但有民族体育、民族戏剧等经典特色,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扎染以及民族歌舞的特色项目。一年一度的民族体育嘉年华集身体参与、认知发展、竞技体能和文化交流于一体,发展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健全人格。成立民族戏剧社、排演民族剧等,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品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和多样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设计统筹体现常态化。我们对现行学科教材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作了梳理。从课标的目标、领域、知识和能力方面找到其关联性,作出具体分析,为学科渗透提供基础性的铺垫。研发16门民族类校本课程,以具有特色的体育、戏剧教材编写为抓手,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统筹实施,建设校内民族文化传习基地,融入国家非遗项目。民族文化传习基地既是一座民族文化博物馆,又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实践基地,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常态化推进的局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育人模式的综合设计,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自然而有效地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全员参与,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同成长、共发展。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体现多样化。“五统筹”的运行保障策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推进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线上有“满族文化探究”和“民族知识与常识综合学习” APP,其中有学生问答和作品补充板块,为学生拓展提供空间,鼓励学生自学。线下有独立课程、学科融入、特色课程、研学课程的学习;有民族文化传习基地——和艺阁,学生走进基地学习民族文化,参与民族艺术与工艺的实践体验;通过墙壁文化让学生进入校园后随时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设计与创新实施已走上正规化轨道,形成了学校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底蕴和特征、鲜活生动的育人模式。“五统筹”策略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开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完善了培养目标,点亮每个人希望的心灯,使师生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享受成长的幸福。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学校育人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示范学校、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教师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得到锻炼,专业能力迅速提高,参与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研究与实践项目教学指导用书《民族传统体育教程》。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会扎实走好每一步,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作者:付晓洁、赵莉,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