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雄安建设贡献“铁大智慧”

石家庄铁道大学师生参与京雄高铁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2020-12-31 作者:周洪松 铁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12月27日,作为雄安建设重要交通工程之一的京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在2年10个月的紧张建设中,石家庄铁道大学一批科研工作者以国家需要为研究方向,主动对接建设需求,为京雄高铁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铁大智慧”。

高铁建设安全把脉人

实时监测每一道工序、全面掌握每一条参数,让大型交通基础建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仍然能高效保障建设安全和建筑质量。石家庄铁道大学张志国教授就是这样的高铁建设安全把脉人。

为防止桥梁建设中施工支架倒塌,需要做支架监测;为做好大型架桥机工作时的运行安全,防止数百吨的架桥机倾覆,需要提前做好架桥机支腿应力监测;为保障桥梁结构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实现百年寿命,需要做冬季混凝土温度监控;为提高索拱组合大桥的安全性能和抗震能力,就需要做好斜吊索的索力监测……

在京雄高铁建设中,张志国组建了一支有10多名师生的施工监测团队,忙碌在高铁沿线的建设大潮中。他带领团队发挥本校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学科优势,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土木施工技艺,依托铁路信息化实验室,建立了远程动态监测平台,利用云平台实现了对各个施工环境的在线实时监测,自动预警报警,为桥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

在上跨南水北调(72+128+72)m大跨连续梁桥转体施工过程中,张志国创新理念和方法,构建全方位自动化监测体系,并在云端实现了监测数据与BIM模型的联动,为连续梁转体施工的安全、高效和全数据可视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谱写了科技助力重大工程施工新篇章。

像搭积木一样建高铁

把承载高铁运行的巨大桥梁拆分成管桩、桥墩、箱梁和桥面系,在固定工场实施标准化全预制,再转运至工地像搭积木一样实施模块化拼装,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有效减少了土地占用,较好实现了绿色建筑。围绕这一思路,石家庄铁道大学李运生教授与参研专家团队一起,承担了高铁桥梁装配式一体化的理论分析、试验测试和优化研究。

为贯彻雄安新区绿色建设理念,执行国铁集团智能高铁目标,高铁桥梁装配式一体化施工理念在京雄城际铁路施工中应运而生。“高铁桥梁装配式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也作为一个子课题,在2018年京雄城际高铁开始规划建设之际,进入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就确立了《智能京雄关键技术研究》系统性重大课题。

预制拼装桥墩和预制桥面系是在铁路上首次采用,为验证其安全性、可靠性,经专家组反复论证,从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制作,到最后的实测分析,课题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试验最终结果表明装配式桥墩和桥面系的受力满足设计要求,并在京雄城际铁路固霸特大桥上1公里区段内成功应用。

“高铁桥梁模块化设计和施工,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是智能铁路桥梁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填补了中国桥梁装配式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铁路桥梁建造向工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路基智能压实先行者

坚实平稳的路基是高铁顺畅运行的基石。传统路基建设中,压实——通过人工检测含水率来检测压实度,反复进行,直至压实合格。这一过程,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问题呼唤革新。铁道大学冯怀平教授在思考如何提高路基压实效率中提出:“精准测量含水率,是控制路基压实质量的重要手段。”他创新性地采用“压-测”智能组合,并有效排除测量干扰,研发了“高铁路基填料智能含水率随车实时检测系统”,实现了路基压实的智能化和高速度。

该技术采用室内试验与现场标定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基于智能压实体系下电阻率、含水率、压实指标关系模型,制定消除影响测试误差及提高耐久性的方法,最后基于电阻率法构建了一种可实现高铁填料路基含水率实时、连续测试的系统,促进了智能压实技术理论更完备、结果更可靠,为高铁等重大工程实现智能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铁风)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