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社会教育力

发布时间:2021-10-13 作者:田夏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增多,民族地区乡村将农业作为一种“副业”来对待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不少社会民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价值的负面影响,使当前乡村社会发展潜存着一些动力不足和消极不和谐的现象,导致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缺乏代际之间的层叠累进和纵深绵延推进的生机活力。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教育力薄弱密切相关。社会民众缺乏终身学习的资源内容和空间平台,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念陷溺于物质经济增长的追求而忽略了自我和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比如当前乡村社会发展中一部分社会民众并未将现代文明精神很好地内化到自我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对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的理解往往诉求于外而不内省于己,呈现出“非现代性”一面,形成人人争抢“话语权”的状态。

当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危机。这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如中老年人在村落和家庭中缺乏经济话语权,他们往往成为青少年儿童或房屋建设的“看管人”,无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村落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在接触和接受了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的影响之后,也日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活动的不热心乃至拒斥;作为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受现代化科技产品、丰富多元的物质生活的诱惑而无心于学,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传统文化风气难以在其身上孕育生长。面对种种现状,当前和未来乡村社会治理要从根本上着手,注重乡村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培育,转变价值意识和思想观念,树立爱农爱乡、科技兴农的情感和自觉意识,在不断学习中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与和谐。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变?较为有效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夯实乡村社会教育力。通过在村落中心区域规划公共活动空间,创建体育健身中心、图书阅览室、电子信息中心以及表演舞台等,让民族地区乡村民众在闲暇时间有活动去处,解决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学习活动和娱乐资源、平台缺乏的问题。在乡村治理与建设中提升社会教育力水平,通过丰富多元的文体平台搭造和科技、卫生、法治、环保、道德等活动的组织引导,积极发挥政府、村落、学校和村民的协作合力,渐进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神在乡村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中加以内化、传承和创新,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学习、反思的自觉性,不断将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结合着村落社会组织活动、乡村社会发展项目建设而逐渐进行培育渗透,让社会成员在经济交往、资源分配、公共交往活动中认识“我”与“他者”的共同体关系,进而将法治与道德、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慎独、平等与个性、公正与差异等较好地统一于乡村社会及成员的生产生活中,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

如此,乡村社会建设有着健康的人力基础,社会成员能够立足和情系乡村,充分发挥自我的理性推动乡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奋斗、学习、反思和创新中构建民族地区富足文明而有乡土人情的新时代乡村社会。

(作者田夏彪,系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