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1-11-18 作者:李俊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4次民族工作会议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召开的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深刻,在重点谈到的“十二个必须”中,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纲”是主题和宗旨,是指南和方向,新时代的所有民族工作都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展开。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进一步强化全国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即对我们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p22 图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师生在课堂开展活动 付俊梅供稿.jpg

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游戏活动。付俊梅 供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要准确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原创性的论断;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它是我们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南。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尽管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并且在同年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了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表述,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政策、理念中的新动向和新思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中华民族”入章入宪标志着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有了崇高的地位。2019年,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重要经验的“九个坚持”之一,进一步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它在我们党的政策文件中的提法不断清晰,地位不断提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目标是关于我们国家、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一个宏大蓝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入其中。在2021年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的重要位置,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彰显了其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方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基础都是时代特征所奠定的,所以我们认识它的重要性首先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现行标准下的贫困问题已经基本消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顺利实现,目前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因此,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把握时代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文化与政治现象之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几乎都自在或自觉地归属于某个民族。当今世界上大大小小有3000多个民族,交错分布在不到200个国家。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如何协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从历史上看,民族问题始终在人类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主义“曾经促成了战争与革命,导致新国家的诞生、帝国的解体以及边界的重新划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地方分离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所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引发了剧烈的动荡,庞大的苏维埃联盟因政治纽带断裂而一夜之间沿着族群边界分崩离析、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的血腥屠杀、库尔德人寻求建国、苏格兰要求“脱英”、加泰罗尼亚寻求独立……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今日世界之热点,几乎都是民族间冲突引发的问题。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也一直干扰破坏中国发展稳定大局,甚至想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仍然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的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由于历史上底子薄、欠账多、基础弱,所以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然薄弱;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但是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也在不断上升;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但前些年局部地区的暴力恐怖活动依然活跃和多发。

从2010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个民族都没有少。然而,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西部,高原、雪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改革开放自西向东梯度发展战略的影响,总体上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中国民族的分布与交往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不断加速,据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超过3000万,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进入东部地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问题。此外,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势力一度时期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活动猖獗,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也需要我们高度警惕,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和防范。

这都是我们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原则作出了重要指示,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几个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因此,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二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各族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有效保障各民族的权利,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三是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一致性与多样性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阻隔、自给自足农牧业经济影响,以及原始交通通讯方式的限制,人类社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交往沟通困难,相互联系微弱,甚至有些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进而使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形成了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和历史记忆等方面的差异。但随着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以及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不断增强,历史上曾导致群体间隔阂进而形成文化差异的因素正在陆续消解。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地域、情感各方面是共同相连的,共同性的增加如同百川入海。当然,多民族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尊重和包容差异,但差异是相对的和发展变化的,所以绝不能固化差异,当然更不能扩大差异。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增进共同性,虽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百转千回,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方向始终明确,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最终都涌入中华民族共同性、现代性的大海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家虽然可能有着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最终我们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原则一定要坚持好。

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把握好三大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作为一个国家层面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个作为文化层面上的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的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利益是高于各民族利益的,它虽然由各民族利益共同构成,但它不是简单的累加。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一体是方向和主线,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多元最终是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曾历经劫难,但却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都认同我们是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个群体。

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尽管每个枝叶形态各异,但它都是在一棵大树上长出来的各个分枝。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它是海纳百川的兼收并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由于汉族文化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主流地位,所以中华文化中呈现出了较多的汉文化色彩,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简单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当然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绝不能处于中华文化之外。

三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底子薄、自然条件相对差,所以一定要加快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国家认同、法治社会的建设,一定要同步进行。要赋予所有的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早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几个重点领域

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聚焦发力: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形成认知的重要基础。哲学三大终极之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实历史上的“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实中的“我们是谁”和“到哪里去”的问题。因此,“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的多民族互融共生的理念和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多民族的大一统被认为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交往交流、融合汇聚,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旋律。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只有做到书同文、语同音, 才能够使人同心。在中国历代以及世界各国的治国理政中,国家通用语言的推行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国策。各族群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等都是有利的,只有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融入主流文化与社会,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都是形成各族人民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我们在文化上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要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奋发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许多贫困落后地区实现了“一步千年”的伟大跨越。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相对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自治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找到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支持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的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只有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史,我们一定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依然尖锐复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严峻性和复杂性。要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的思想流毒。要提升国家统编教材“培根铸魂”的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抵御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基础、基层工作;建设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重视培养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李俊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本文根据作者9月8日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振兴系列课程报告整理而成,有删改)(《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