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运河为媒”架起思政一体化联姻桥

发布时间:2021-11-23 作者:林焕新 张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长期以来,如何把思政课讲得入脑、入心,是大中小学教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薛晓阳表示,以往给大学生上思政课,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一些问题小学学过、中学也学过,可到了大学还讲这一套,学生难免会有一点厌烦。”

“中小学也长期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面临着如何将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入脑入心的难题。”在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学工处主任濮梅看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实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已成为基本的教育共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如何衔接?怎样推进?依托什么样的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即具有无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动性和引领性的思政阐释工具。”对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刘佳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国历来注重以文化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可以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拓宽思路、创新形式、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化有序有效衔接。”

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光明同样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他看来,大运河贯穿吴越、淮扬、中原、齐鲁、燕赵、京津等六大区域文化,自古便是一条教化昌盛、书香浓郁的教育长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教育资源依托运河熔融共生,既体现着教育与文化交互演进的内生逻辑,更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拍即合,“大运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应运而生。2021年6月,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与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推出这一项目,依托运河文化,以转化、内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项目实施以来,团队在全国已率先开展“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实践教育基地授牌、“大运河课程思政”研究项目集中研讨、开展大中小幼“同上一节课”大型思政实践活动、“运河文化课程思政”(双语)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累计吸引了30余所大中小学初步奠定了“大运河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不久前,一场围绕“大运河上的文明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序幕。这是一场围绕大运河历史、地理与人文等主题,串联课堂与课外、教学与研究、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外的大中小学大型思政实践。

为了上好这一课,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师生们专门组建了“溯水之源”大运河文化传播团队,结合专业知识,系统走访运河沿线文化景观,搜集思政素材。同时,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团队还开设运河公益文化、运河书院文化等类型丰富的思政内容,并通过“空中课堂”,引导各学段学生参与互动。

在扬州留学的海外学生也一同加入到运河思政研学活动中。中外学生在共同探究运河的过程中,还通过直播等方式,实现了10余个运河相关国家的互动直播。累计吸引了海内外2万余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与探讨。

“联结、聚汇与融通是大运河的基本属性。”来自埃及的留学生Eric是一名的“中国通”。他的家乡就在著名的苏伊士运河边上,此次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通过直播镜头,和中国同学一起向家乡的伙伴介绍了中国大运河是如何打破区域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并弥合文化差异的,迎来了百余名海外人士“蹭课”讨论。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应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推进大运河文化进校园有着独天得厚的区位优势、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姚晓群介绍,项目前期已探索建立了示范效应,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大中小幼儿等以“运河为媒”架起思政一体化联姻桥,把握各自工作特点、教育规律和发展需求,加快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基础工程建设,共同讲好“大运河思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林焕新 通讯员 张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