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八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与重要经验

发布时间:2022-01-19 作者:王俊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北京市第八中学由建于1921年的四存中学和建于1947年的北平八中合并发展而来。从建校之初“尚实学、尚实习、尚实行”的新颖办学,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制定《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再到近年来本真致美的教育追求,北京八中始终在育人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形成了集多种创新培养模式为一体的教育生态,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特色体育课程

体育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四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北京八中自1921年建校之初,就特别重视体育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作用,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球、拳术等体育课程。1979年北京八中被北京市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世纪80年代制定《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后,更加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特别设立了学校体育节,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及趣味运动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

1985年,我校教师杜家良创立了自然体育课,每周一个下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远足、爬山、游泳、跳水、滑冰、自行车等与生活接轨的体育运动。自然体育课将体育运动、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三种育人要素有机结合,以“科学性、锻炼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为设计原则,开发了“户外拓展类、生存生活类、特色项目类、学科整合类”四大类十余种户外体育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自信心理素质、自律修养意识和自强人格品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重要基础。

进入新时代,北京八中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项目走班制”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啦啦操、形体课、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各类体育课程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修习,采取小班化、进阶式与导师指导训练和自主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强身健体、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形成创新人才关键素养。

自此,北京八中形成了校内体育与校外自然体育相结合为特色的创新体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创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显著。从全校近五年来男女生体测优秀率数据来看,学生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心肺功能、爆发力、柔韧性和耐力显著提升,速度和力量小幅提升。2020-2021学年度北京八中学生在1000米、800米、50米和立定跳远等项目成绩上处于西城区领先位置。

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我们了解到他们普遍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少人保持着较高的运动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一些学生成了大学的体育骨干和体育积极分子,并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良成绩。比如,学生小王、小张在北大自行车协会担任部长,小杨、小李担任北大腰旗橄榄球社团团长,小万曾代表清华大学在北京市高校游泳比赛中取得单项第3名等。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坚持锻炼,成绩突出。终身锻炼的习惯、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将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特色社会实践课程

为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勇于创新,学校开发了特色社会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开展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

从1985年开始,我校少儿班一直坚持每学期两次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在短短的4-5年间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们去过泰山、衡山、黄山,去过井冈山、顺义焦庄户、平津战役纪念馆以及卫星发射基地等。每个人都有一次当小矿工的体验、一次登顶泰山的经历、一次红色之旅、一次现场观摩卫星发射的经历、一次科技探索经历、一次异域文化的体验,这些不寻常的经历为学生提供了无尽的创新动力、素材和源泉。

我校素质班从2010年创立至今,不设期中考试,平时更是减少考试和应试性练习,用复习、考试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四年间参加了内容丰富深广的社会实践(见上表)。

正像学生说的:“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许多知识,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四年间的十次活动,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去塞罕坝种树,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当地的生活状况,还有树林里迷路的经历,这是普通旅行所不能带给我们的。在这四年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实践,它让我学会了与同学相处,感受到老师、学校对我们浓浓的爱和期望。这也将在未来一直激励我前进。”

三、特色教学方式

北京八中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着力打造“生动”(互动、触动、心动)、“生成”(建构、融通、升华)的“双生”课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行、思”四个学习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使课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教师坚持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改变课堂教学中灌输式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如物理教师不仅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提出新想法,而且身体力行自主研发多种物理教具,使艰涩的物理知识瞬间鲜活生动起来,他们的研究发明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发明创造的浪潮。

为使课堂教学和学科作业做到“少而精”,教师对教材进行统筹整合,一是不同学段相同知识点统一整合,如初高中物理学科的力、光、热、电等知识点统一讲授;二是按照学科知识递进层次进行螺旋上升式渐进教学,如数学,起始阶段为小学与初中衔接性的知识,之后按照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点循序渐进、精讲精练精通。

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同时减少考试和应试性练习,避免机械、重复性练习和碎片化、知识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损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还创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提出“七分钟快速阅读法”,从认知规律出发,以文章标题为抓手,明确给出判定“重点词句”的客观标准,简单易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数学教师引入华容道、魔方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心理课教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焦点问题,设计了《我喜欢TA怎么办》《你“八卦”了吗》《神奇配方1+2》等系列课程,通过游戏或漫画形式引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对自我负责和为他人考虑的责任感。

四、特色教师培养

北京八中历来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榜样。

学校积极吸纳高水平科研人才,成立教科研室,不断引进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科研和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研讨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全国、全世界的专家、同行交流切磋,激发了创新活力,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成果。

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多领域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科研和教学互相促进的目的。近年来,我校成功申报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项,西城区“双新”研究课题22项。在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项目中我校获批基地校,并连续两年获北京市“双百”课题立项。教师在西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获批多项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法探究、学生发展问题等,如《超常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创新实践与研究》《运用ARCS动机模型指导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复兴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对联和古典诗词创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基于多方协同辅导模式下的超常儿童入学适应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等。

学校建立教师创新发展的培养和表彰机制,修订完善“春”系列(春蕊杯、春华杯、春润杯、春耘杯、春雁杯、春风杯、春光杯)和“阳光工程”(朝阳工程、艳阳工程、骄阳工程)评选及奖励办法,促进教师队伍优质发展。

五、成果与展望

百年八中,在创新教育理念引领下,在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因材施教、务实的素质教育以及高品质的教育创新。

学校先后创办了以缩短学制为主要特征的“加速式”超常儿童培养模式(少儿班)、以拓展丰富为特色的“充实式”智力优秀学生培养模式(素质班)、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中科技综合素质实验班(科技班),还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少年工程院、科技教育创新协作体等,并成为北京市“翱翔计划”化学与生命科学基地校,“雏鹰计划”“英才计划”试点校,北京市早期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基地校、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校、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学校等。

学校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素质教育、科学优化的课程建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和历久弥新的国际化教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创新型少年英才。

基于北京八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成就,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6月在北京八中召开成立大会和学术年会,由我担任首届理事长。专委会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优秀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专家,全国各地知名中小学校长,有关方面著名学者和各领域拔尖创新杰出人才,致力于进一步探索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工程。

北京八中将与时俱进,持续探索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举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北京八中的智慧和力量!

(王俊成 作者系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4期,原题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