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并指出,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早期留学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们生于上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中国,后求学于中西,深受中华文化和国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立志改变旧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面貌,他们怀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在学成后归国,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初心不改,为国分忧,克己奉公,带头西迁,建树卓著,已故著名电子工程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留德学人黄席椿便是其一。今天,我们重温老一辈留学人员黄席椿的一生,从他的毕生追求和他的卓越贡献中,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黄席椿(中)
立志成才,至诚报国
黄席椿是中国电子学领域的专家,但对他的出身一般人知之甚少。黄席椿原籍江西省九江市,1912年出生于北京。其父黄远生是民国初年知名报人和进步政论家,曾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从事新闻工作。1915年秋,黄远生因鄙袁世凯复辟帝制之举,公开登报与其决裂,为避祸远走美国,却不幸在旧金山被误杀。黄席椿丧父后随母移居上海,先后入读南洋大学附小和南洋模范中学。193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36年8月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在其父生前挚友陈叔通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帮助下,黄席椿于1938年4月赴德国留学,于柏林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修,师从电子学著名专家巴克豪森(H.Barkhausen)教授。1940年,黄席椿完成学业并获特许工程师学位,之后在西门子工厂实习,1941年4月回国。
回国后不久,黄席椿辗转来到当时已迁至四川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担任教授兼电机系主任。学校条件相当艰苦,教员严重匮乏,出于支持抗战的愿望,黄席椿几乎承担了弱电方面的所有课程。抗战胜利后,黄席椿于1946年5月随同济大学迁返上海,同时兼任浙江大学等校教授。
回国执教期间,黄席椿深感国内无线电技术尤其是微波技术教育的落后,于是编译了《微波引论》及多部电磁场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并开设了电磁波理论等课程,这也使他成为我国最早从事电磁波理论、天线及电波传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他在网络及信号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
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宗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急迫。1952年,当时的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黄席椿转任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兼副教务长。1956年,黄席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并筹建交大西安部分的无线电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建系后任系主任及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名誉系主任、西交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后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授予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为新中国电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毕生的贡献。
作为电子工程方面的教育家,黄席椿编写了多部教材,解决了电子工程教育教科书缺乏的问题。1956年起,全国很多学校开始设立无线电技术专业,但缺少合适的教材。受教育部委托,黄席椿主持制订或修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担任高等工业学校电子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该专业教学计划是教育部组织制订的工科电子类专业的典型教学计划,至今仍是无线电技术专业设置及其教学计划的范本。为做好教学改革工作,黄席椿亲自讲授“无线电基础”课程,并与清华大学常迵教授等编译了《无线电技术基础资料汇编》(第一集),让国内师生在了解信号特性、掌握分析方法方面有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即使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公正待遇,黄席椿仍兢兢业业工作,在从事经典网络综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期间,他与高顺泉一同编写了《滤波器综合法设计原理》。此书是一本以网络综合理论设计滤波器的专著,理论严密性与工程实践性兼备,正式出版时又正值1978年举国欢庆科学的春天再次到来之际,受到有关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赞誉。
作为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中开设电磁波课程的学者之一,黄席椿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就在浙江大学和同济大学开设了有关课程。1963年,黄席椿组织翻译了杜里哈诺夫(M.П.Долуханов)的《无线电波传播》一书。1982年,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学科发展实际,和汪文秉一同撰写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基于该文思想,黄席椿又组织了西安交通大学有关教师编写教材,设立教学试点,最终形成了基于矢量分析与赫尔姆霍兹定理的课程体系。此体系构想的结晶《电磁场与波》,最后由其学生杨儒贵编写,1989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鉴于波速问题在电波传播和雷达等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黄席椿在整理、研读萨默费尔德(A.Somerfeld)和布里莱昂(L.Brilliouin)及其他学者关于波速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论波速》一书,该书以理论精湛而得到同行一致好评。1985年出版后,该书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在此之前,为了加深广大师生对电磁能、电磁力的理解,他还编写了《电磁能与电磁力》一书。前述的几本专著无不以立论严谨、叙述深入浅出而博得同行和学生的赞誉。
黄席椿毕生从事电子学教育,为培养我国无线电技术方面的高级建设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席椿从1959年开始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其中学有成就者达数十名。他对教学严肃认真,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指导。他要求中青年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教案准备,授课语言要规范,板书要清晰工整、布局合理,并且尽可能脱稿讲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数十年来,黄席椿一直如此要求自己,在不能从事教学的时期,他也坚持躬耕不辍,将哈林敦(Roger F.Harrington)所著的《时谐电磁场》一书所附的全部习题做了一遍,为重新走上讲台做好准备。凡聆听过他授课或接受过他指导的师生,无不牢记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风范。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外开始重视对流层的电磁波散射传播理论及实际应用。为了使我国的电磁波理论及应用研究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黄席椿在西安交通大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70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开展了无载脉冲探地雷达的研究,黄席椿提出必须以其基础理论——瞬态电磁场特性研究为先行。为此,课题组设立了“脉冲波的辐射、散射及接收”项目,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由此开创了我国瞬态电磁场的研究工作。时至80年代,鉴于国内对空间目标特性的研究日益重视,黄席椿转向研究电磁散射问题,发表了《应用绕射理论计算有限尺寸金属平板上的裂缝的辐射场》一文,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目标近场散射问题的研究,完成了飞鱼导弹模型后向散射近场的理论计算及测试。此课题迄今仍是西安交通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982年,古稀之年的黄席椿消化道严重出血,他开始频繁入院接受治疗。但即使在住院期间,他也常常开列书单,嘱家人务必带至病房,甚至在输液、输血时,接受胃镜检查后,他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1984年暑假,黄席椿应教育部《电磁场理论》编审小组和大连工学院共同举办的教师讲习班之邀,抱病前去进行“电磁辐射、惠更斯原理与几何光学”讲座,讲座取得良好的效果,学员们反映 “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次讲座的教案正是黄席椿冒着酷暑在病房里写成的。
“不服老,要学习到老,钻研到老”是黄席椿孜孜以求、一生执着于学术研究的信念,也是这位新中国无线电教育领域“一代宗师”治学一生的写照。
黄席椿(中)在教学中
西迁精神,是将爱国心报国志融入血脉
195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 时任交大校长彭康的话道出了无数西迁人心系国家发展、为人民办好教育的初心使命。当时在迁校中起了重要带头作用的同志很多,黄席椿便是其中之一。他坚决拥护交大内迁的决定,1958年毅然随校迁居到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西安,开始筹划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初建工作。黄席椿不仅将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无线电工程科学及教育事业,丰富和发展了电波及天线方面的理论及实际应用,还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融入灵魂,见诸行动。在今日的西交大,发扬西迁精神已经蔚然成风,无论是受教于黄席椿的学生,还是了解其为人行事的人,提起黄席椿,都认为其不仅道德文章堪称一流,更感慨他为国家为民族服从大局、艰苦西迁、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宝贵精神。西迁人为支持祖国大西北的建设付出了青春热血。而也正是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局面。西迁,不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背后更凝聚了几代西迁人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随黄席椿一同迁至西安、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深深扎下根的还有他的家人。黄席椿之子黄上恒,随父母到西安时还是一个10岁的懵懂少年,如今已过古稀。从最初“西迁教工子女”变成西交大的学生,继而成为西交大的教师、教授,再到退休,成为续写“西迁”篇章的嫡系传人。1982年,黄上恒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师资班,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讲授弹性力学、计算力学、丈量分析、板壳力学和科技英语写作等课程。在教学中,黄上恒始终牢记父亲的育人精神:授课语言要规范,板书要清晰工整,并尽量脱稿讲课。后来,黄上恒主要从事固体力学、机敏材料的力电耦合行为研究。黄上恒之子黄浩翔充满自豪地说:“作为纯理工科教师,父亲却又具备极高的文学造诣和优秀的外语水平,还打得一手好乒乓球,授课更是被众多学过弹性力学的学生奉若经典。若放在现在,形容其为‘男神’亦不为过。”作为一名出生于交大、成长于交大的西迁人后代,黄浩翔的成长经历正印证着交大西迁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我们一家是交大众多西迁后代家庭的缩影,与其他交大家庭一样,我们都心怀同一份交大情缘,深爱着这座百年名校,并将我们最好的人生在这里度过。”良好的家风家教深深影响着黄浩翔的成长,在他眼中,自己追根溯源的行事风格、热爱读书的生活习惯和丰富多样的人文追求都是西迁精神的映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传承西迁精神、创造新的成绩,已经成为新时代交大人共同的使命。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西迁,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也改变了多少家庭多少人的人生轨迹。西交大的风声雨声读书声都与黄席椿一家息息相关,“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这16个字,通过黄席椿在内的老一辈西迁人的身体力行,已经融入西迁第二代人、第三代人的血脉之中。黄席椿“国家为重,事业为重,淡泊名利”的理念、“物质要求简单,学问从不马虎”的生活态度及宽厚真诚待人的性格,给予了后辈深远的影响。正如黄上恒所说,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国家至上,为国献身”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正如黄浩翔所言,虽然时过境迁,但他的人生轨迹与交大早已密不可分,交大的传统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作者系西安思源学院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黄席椿家人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2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