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化产教融合 凸显应用型大学职业属性

发布时间:2022-02-17 作者:索昕煜 马丽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部、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以及对口帮扶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分层治理、产教融合、需求驱动、合作办学、开放衔接、省部共建”原则,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作用,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服务、营销一线的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较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面向滇西谋划布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滇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国境线漫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滇西片区六大精准帮扶项目之一,2016年成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这一新型应用技术大学立足滇西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加快滇西特色优势产业振兴步伐,大力提升滇西产业发展水平。

设置覆盖滇西特色鲜明的“总部+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1+N+M)”办学架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将滇西大总部这个“1”设在大理,作为管控、服务、协调与创新中心。主要职能包括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标准制定与质量保证、重大事项审批、技术孵化与创新、应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信息平台支持与公共服务等。

学校下设有滇西特色学院,我们称之为“N”,主要分为几类:一是以培养地方特色产业急需人才为目标建设的“特色学院”。包括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分别成立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和珠宝学院3个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本科层次应用型特色学院,重点培养各州市及其周边区域迫切需要的傣医药、普洱茶、现代珠宝产业等领域紧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为目标建设的“直属学院”。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大理总部成立了管理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健康科技学院等3个总部直属学院,重点培养“立足大理、辐射滇西、服务云南”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数字文旅、电商物流、新工科、大健康等领域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以培养深度贫困区域脱贫急需人才为目标建设“合作学院”。学校充分践行教育脱贫初心使命,完善深度贫困区域教育体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州成立专科层次的怒江学院、迪庆学院等两个校地合作学院,实现了“三区三州”孩子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梦想。学校致力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别与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通中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通道,为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

应用技术研究院我们称之为“M”,主要是在教育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充分嫁接部省高校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形成的一些学院,如通过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结合滇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按照协同创新模式,已组建的滇西金融研究院、洱海研究院、普洱茶研究院、应用高等教育研究院、滇西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应用技术研究院。

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第一,按照高校发展规律,层层推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建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帮助指导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做好战略规划,制定转型发展方案,明晰发展路径,完善保障措施,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区域应用型示范高校。第二,按照创新实验规律,知行合一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并进。采用梳理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检验—总结成果的思路,在产学研用一体化超级平台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智慧校园等方面形成模块化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高校。第三,以“五步走”整体规划,实行长期规划、分期实施和动态管理。通过实施项目导入规划期、项目实践深化期、项目改进拓展期、项目攻坚整合期、项目总结推广期“五步走”战略,学校在与国家战略和重点工程的衔接度、产教融合程度、人才培养和输出情况、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社会和学生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新进展。

汇聚多元办学主体,形成资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职教扶贫新发展格局。一是建立部省共建、产教融合的帮扶机制。由对口支援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企业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共同创建对滇西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应用技术研究院、实习实训平台、产教融合基地等,全面参与学院的筹建以及内部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实现了“零起点”基础上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办学。

二是建立省地共投、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总部校园由省政府和大理州负责建设,日常办学经费及相关发展经费纳入省级财政年度预算。特色学院校园由所在州(市)地方政府筹资建设,并投入日常办学经费,机构编制、干部配备亦由所在州(市)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保障。

三是建立开放衔接、分层治理的管理体系。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与省教育厅共同编制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方案》,采取一个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实行大学和学院两级分层办学、分层管理。创立“一地一策、一院一策”的“一校多院”合作办学模式。制定《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学院管控办法(试行)》,与州(市)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校地合作办学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方权责,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办学各方的资源最大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了零起点办学资源匮乏、办学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丰富了贫困地区怎么办大学的实践经验。

结合滇西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各特色学院结合所在州(市)优势产业打造应用产业专业集群,实现产教一体化发展。如珠宝学院围绕珠宝产业开设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等专业,并与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保山技师学院联办工艺美术品设计3+2五年制高职高专专业;成功申报有云南省高校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研究中心,成为云南省内首个高校宝石材料工程中心,并建成运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珠宝检测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有“珠宝质检平台”省校教育合作重点项目,联合开展珠宝鉴定师证书(GIC)培训,为滇西片区输送大量珠宝鉴定和设计人才。

整体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始终围绕云南及滇西片区产业发展需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重点瞄准区域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按照职业和岗位需求对接的原则确定办学专业和规模,最终形成了特色学院的傣医药、普洱茶、珠宝等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直属学院的财经管理、大数据、大健康等服务于区域性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集群。

链节融通,夯实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三对接”实现能力链衔接。即通过推动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形成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模块,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依托,深入推进“校企、校校、校政”合作的人才培养在课程实践中的落地。另一方面通过“三团队”实现发展共同体,即通过课程团队、专业团队和科研团队3个团队的建设,促进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共同提升,教学运行与教学研究有机协调,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深度融合,凝聚团队文化,加强教师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建设。

多岗锻炼,建设应用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教师岗、企业岗、管理岗、扶贫岗等多个岗位对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素质培养,促进教师全方位成长。一方面中组部、团中央、教育部、部省属高校以智力帮扶方式,选派挂职干部人才和银龄教师到滇西大支援,通过顶层设计和“传、帮、带”,变“输血”为“造血”,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直接引进到滇西大教学、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学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聘请、选调、引进等多种途径招录一批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企业大师”担任“双师型”教师,设立玉石加工、傣医大师等工作室,聘请“大国茶匠”为学院学业导师,同时实行“双兼职”制度,安排青年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有助于教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校企协同,赋能高质量学生就业创业。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始终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广泛对接企业资源库,充分利用“校地、地企、校校”合作关系,深入分析人才需求,积极拓宽就业岗位,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等多种产教融合方式,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达到“毕业即能上岗”的培养要求,助力高质量就业创业。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学校也通过校企协同,提供政策指导、资金申请、人才培训等创业服务推进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建立巩固长效机制,服务地方持续发力

持续完善治理机制。按照《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方案》的要求,推进总部和特色学院“分层治理”的建设原则,完善总部、举办者、特色学院三层权责关系,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完善“1+N+M”组织架构,用总部这个“根”壮大特色学院这个“基”,同时,让“N”和“M”也有较好的发展。从而在滇西构建以大理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联动大格局,全力为滇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提供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针对不同生源,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建设,重点瞄准区域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产业,深化产业链分析,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推进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全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明确应用技术型与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办学定位,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办学为目标,扩大并完善覆盖滇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中职—高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预期到“十四五”末,在校生达到1.6万人—1.8万人,本科专业数达到40—45个,形成8—10个专业集群。到2025年,学校将建成立足滇西、服务云南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到建校20周年,建成引领西部、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作者索昕煜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马丽华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与产教融合处副处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