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才与一座城的“互粉”之路

发布时间:2022-03-14 作者:季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1月15日下午,在经历55个小时的应急封闭疫情防控筛查工作后,上海环球港解封。每个被临时管控者在离开时手里都拿着鲜花等小礼品。当天,“上海环球港解封每人拿鲜花离开”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首席‘店小二’”“这很上海”等评论也在众多社交平台上瞬间刷屏。同样,迪斯尼的烟花、精准到一个奶茶店的全球“最小风险区”……获得网友赞誉的一个个上海举措,折射的是这座城的温度与速度,也是这座城的责任与担当。

事实上,疫情防控仅仅是上海这个超大城市精细治理的一个缩影。作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之地,上海始终以足够的细心、耐心和追求卓越之心绣制着这座城市的品质品牌,打造着对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从一个窗口触碰城市的温度

还记得你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温度的情景么?

同济大学的D教授或许还记得,他刚回国做入境体检时,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人员顾烨为他精心准备的那份早餐。D教授是顾烨在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以下简称“专窗”)服务的第一位专家,也是从这里开始,顾烨践行着专窗对人才的无声承诺——有求必应。2009年10月,D教授被同济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回国,急需办理入境体检。但根据当时规定,至少需提前两周预约,如果碰上体检高峰期,预约都很困难。此前,专窗负责的人才服务事项中并没有体检一项,与体检部门也从来没有工作联系,顾烨有些犯难,“但一想到人才服务工作代表着上海对人才的态度,代表着上海的城市温度,我凭着一股子韧劲,拿着一本通讯录就开始联系。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有了试一次的机会。”顾烨还记得,体检当天,她冒着雨早早等候在体检部门,并预先填好了体检表格,还自掏腰包为D教授夫妇准备了营养早餐。“因为体检需要空腹,我就给他们准备好了牛奶、面包和香蕉。”顾烨周到细致的服务让D教授感到意外而温暖,他激动地说:“看来我选择回国真是太对了!”

正是有了这第一次尝试,在与体检部门多次协商后,顾烨成功为海外专家入境体检开辟了绿色通道,一日即可办结。

这样的贴心服务,正是顾烨所在专窗工作的一大亮点。针对海外专家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专窗探索形成了“点对点、一对一”专人负责的“管家式”精细化服务模式。Z教授在从海外举家迁回国时,有大量书籍需要入境,但根据海关规定,个人入境所携带书籍不能超过50本。

怎么办?又一个难题摆在顾烨面前。

“对专家的诉求轻易不说NO。”在上门仔细了解Z教授入境书籍的品类和用途后,顾烨开始与海关反复沟通,最终为Z教授办理了所有书籍的清关手续。这样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的用心服务,也让这位归国专家真切感受到上海对于人才的满满诚意。

这些是专窗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对他们来说,专家心中所想就是他们的行动之基,为人才解决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让人才从专窗开始感受上海的温度。2022年春节前夕,已成为中心高层次人才工作部主任、专窗负责人的顾烨本以为可以轻松些,不用再让同事们到各个职能部门奔忙,但有时候事情总是特别巧合。一天上午,从海外回国的W博士因在购房时遇到问题前来专窗咨询。W博士最近刚完成上海市户口的报批手续,还未及将户籍迁至本市,但因为上海自2021年起在购房认筹摇号基础上实施了积分制,W博士需要本市户籍的10分加项才具备购房资格。看到这卡在节骨眼上的难题,顾烨和同事们立即开始协调房屋管理和户籍等相关部门,加速帮助W博士办理户籍迁移,及时取得了购房资格。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治理与服务上,一座城市的温度更体现在爱的细节里。一座爱人才的城市,才能真正让人才放心托付。“作为专窗的负责人,我一直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始终把人才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精准的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服务对象的大小事、操心事、烦心事。”顾烨说。每当看到自己曾服务过的人才取得可喜成就时,顾烨心中总会涌起一份自豪,“虽然我只是曾经为他们解决了那么一点点小事情,在他们的人生长河中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透过专窗,让他们能感受到上海的诚意、上海的温度,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p16.jpg

顾烨

探索不停步 服务无止境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在上海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已有22万余人,这一数据在全国居于首位。上海缘何成为留学人才的汇聚之地,固是天时、地利,但最关键的是上海紧抓住了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有效实施了一系列敢为人先、广纳天下英才的举措。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国服务。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各类“开先河”式的政策举措在全国遍地生花,上海便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留学人员工作探索。1997年3月,全国第一家留学人员工作机构——上海市留学人员工作处成立,同时增设上海留学回国人员服务中心,工作处处长兼中心主任,之后又成为神州学人上海记者站站长。2002年,上海发放了国内第一张海外人才居住证;2003年,首创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2005年,率先出台专门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创业的文件,并于同年实施留学人员专属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2013年,首次制定留学人员外籍子女享受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留学人员外籍子女在就学、参加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2016年,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中国绿卡”与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对接,确保“中国绿卡”各项待遇在沪落地……

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助推下,上海每年引进海外人才的规模、速度和层次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将人才引进对象进行了外延扩张,突出海外人才引进的全覆盖,将引才思路由单纯引进转为鼓励海外人才自主创新,更加突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外人才的引进。同时,在最大范围内将海外人才纳入服务与管理的视野,不断提高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便利化程度,并着力营造海外人才宜居生态。

2010年,中心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专门设立专窗以服务这一群体,为其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顾烨便是此时被调到专窗工作。此前,她在留学人员服务窗口已工作近6年。那时,顾烨受理的业务是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办理。“2002年,上海开始实施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也是全国首创。这一制度解决了海外人才在沪生活的待遇,覆盖各类无户籍的海外人才群体。”在窗口时,顾烨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工作创业中所遇比较集中的困难问题做了大量调研,来到专窗后,顾烨开始思考该如何发挥专窗作用,更好地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一口受理、全程代办、事事帮办”是专窗创新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考虑到海外人才个性化需求多、经办事项多、涉及部门多,为了便捷服务,我就琢磨如何让专家从‘跑多家’变为‘走一门’‘到一窗’。”在仔细研究政策后,顾烨将政策的指导意见提炼成为可以为海外人才办理的一个个具体事项,并与14家职能部门的29个相关业务处室和办事机构逐一会商,制定了14个跨部门的工作流程方案。“前期工作蛮辛苦的,要和这些职能部门涉及到的各个处室逐一沟通。比如在和教委沟通‘子女就学’部分时,一共涉及到4个处室,每个处室都要去一个一个谈,具体到如何简化材料、如何缩短周期等。就这样一圈跑下来,总共用了6个月的时间。”此后,顾烨与同事们据此编制了专门的《服务手册》,帮助海外人才实现了“一册在手,万事不愁”。2021年,顾烨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逐一沉浸体验海外专家回国后的每一个办事场景和每一步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修订《服务手册》。

这一创新性人才服务模式不仅在上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圈内备受好评,也被上级部门作为“上海经验”向全国推广。

为了让人才服务事项办理更便捷,专窗还在上海市海外人才较集中的浦东、杨浦、闵行、嘉定、徐汇、长宁等6个区先后设立了服务分窗口,建立了市区联动的服务体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外人才入境和入境后隔离,外籍人才接种疫苗、进行核酸检测等成为专窗新的延伸服务项目。顾烨和同事们在了解了有关事项的相关流程和海外人才需求后,积极争取多方资源,为其开设绿色通道。“像这类的确有必要且需求量较大的服务事项,我们就会将其固化形成新的服务机制。”顾烨说。

作为多年来服务人才的基层一线工作者,顾烨深感人才服务工作的不易。“服务是一项有惯性的工作,你工作做得越好越会慢慢提升服务对象对你的依赖度,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旦获得了起始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但同时服务也是无止境的,时代日新月异,督促我们每一位服务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要不断思考如何深化对人才的服务效能。”在这其中,顾烨和同事们累并快乐着。

1月20日,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暨优质服务窗口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顾烨作为优质服务先进个人代表作了视频发言。多年的心血付出在此刻被荣誉所记录,专窗工作打造的上海人才服务工作名片也被更多人所效法传递,顾烨为此高兴而振奋。

目前,专窗已实现24项保障服务的一窗办理,覆盖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税收、通关、子女就学等事项,实现政策集成、程序集成、服务集成。截至2021年底,顾烨与同事们已累计服务海外专家4000余人,累计办结保障服务事项1.3万余次。

从平台到政策再到服务管理体系,上海形成了整体的海外人才工作优势,这为上海在一轮又一轮的建设与发展中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p17.jpg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服务大厅

共同生长是城市与人才相处的最高境界

城市,是活的有机体,她的发展依托于与在这里的人共同生长。人才将工作、生活、梦想托付于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城市给予人才以发展机遇、成长环境、生活便利和精神慰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相互成就。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大批留学人员回到上海兴业创业,凭借现代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推动上海乃至中国发展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1989年,留学法国的陈竺回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他在白血病研究领域特别是白血病协同靶向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段祺华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当时上海仅需一万美元就可以创办一家留学人员企业的政策支持下,开了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注册律师事务所的先河;2000年,万钢从德国回到同济大学,短短7年时间,从普通留学回国人员成长为知名大学校长,并利用在汽车研发方面的专业特长促进了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样的留学回国人员不胜枚举,他们助推着上海的开放发展,也带来上海整体环境的改变,由此引发了上海在海外人才工作中的诸多开拓之举,为海外人才来沪兴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之后,留学工作有了新的指导方针,留学回国人员也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我国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回国潮之际,上海广纳天下英才的决心弥坚。

2015年和2016年,上海先后出台了人才“20条”“30条”,在人才引进、用人主体、人才激励等方面,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放宽搞活;2018年,针对顶尖高端人才缺乏问题出台行动方案,“量身定制,一人一策”,聚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等13个重点领域,遴选符合战略科学家定位的高端人才;2019年,为更好抓住海外引才战略机遇期,着力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的蓄水池工程;2020年,出台《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人才集聚度。2020年12月1日起,上海在原有留学人员落户政策的基础上特别增加激励条款,进一步放宽社保缴费基数、社保缴费时限、回国后首次工作地等限制,加大海外高端人才、紧缺急需专业留学人才和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十三五”期间,上海通过留学人员直接落户政策累计引进留学人员6.7万余人。

在事业机遇、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等综合优势的作用下,上海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截至2021年11月,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达58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累计为1.7万余名各类海外人才办理上海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十三五”期间,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已形成基本框架。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有着上海科技创新的足迹。

“怎样为海外人才提供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服务生态,让他们尽快融入国内大环境,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我觉得还有进一步的探索空间。”如今,顾烨已俨然成了一位“人才专家”。通过工作积累的专家资源,也成为中心的智力支持,用以服务更多领域。上级部门召开人才座谈会,顾烨会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专家人选;中心开展对口帮扶,顾烨会根据对方需求帮他们对接相应资源。从2014年开始,中心先后赴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多个市县开展17次高层次人才智力帮扶、对口支援工作,为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正是有了专窗服务,才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大咖’,能与他们谈天说地,也是这项工作的一种魅力。”顾烨说,“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现有制度下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这也推动着我们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更加协同努力,在今后各类规划和事项设计中,更充分考虑人才差异性与个性化需求,擦亮‘上海服务’的品牌,持续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p19-1.jpg

上海2021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启动仪式现场   摄影 记者 季昕

启动仪式前,海外中国留学人员代表与在沪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云交流

p19-2.jpg

海外连线前,顾烨(右)在对接流程

打响“海聚英才”品牌

“海聚英才”精准引才是顾烨所在部门负责的另一项工作。2021年11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以更宽广视野谋划好“海聚英才”大文章。同样,上海市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品牌也列为年度重点工作,这让顾烨颇感骄傲。

“中心可以说是‘海聚英才’的启航之地。”正如顾烨所说,神州学人也与她一同见证过那段历史。2020年3月16日,海聚英才——2020“春归浦江”云选会启动仪式举行,这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上海集聚全球英才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上海人才工作“不打烊”的又一力作。承办本次活动的正是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从3月2日到3月16日,中心完成了活动策划、平台搭建、单位对接、仪式流程、环节安排、设备保障……“那段时间,加班至深夜成了我们部门的工作常态。白天,指导讲解如何使用平台、发现梳理系统漏洞;晚上,优化系统方案,经常在凌晨进行测试。”说起那全情投入的14个日夜,顾烨至今印象深刻。正是在这样高效的运转下,启动仪式如期举行,与上海主会场共同见证活动开启的还有屏幕另一端4个海外分会场的数十位中国学生学者。视频连线虽只是启动仪式的环节之一,却是上海向海内外人才传递“上海欢迎您”强烈信号的重要一环。

自此,“海聚英才”吹响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角。据统计,从2020年3月16日至今,已有4867家用人单位在海聚英才平台上发布职位需求15650个,岗位需求人数108121名。

除发布各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外,中心精心设计的云面试服务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云面试是中心在‘海聚英才’平台基础之上,为上海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精准引进海外博士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为19所高校和用人单位先后开展了24场云面试,精准引进人才487人。在引才过程中,我们以第三方平台为依托,经前期精准对接、合力推进,筛选简历,然后发给用人单位,由他们确定最终邀约面试人选。云面试后,我们也会继续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引进的相关服务。”顾烨介绍说。

2021年9月29日,在上海主会场和五大洲20个国家海外分会场的共同注视下,2021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启动。启动仪式上,相关部门发布了海聚英才“千企万岗”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目录、“揭榜挂帅”攻关项目目录等引才需求,以及科创人才及其进出境物品通关便利化创新举措。随着启动仪式的举行,峰会系列活动也以峰会、大赛、演讲、论坛等形式逐一呈现。乘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东风,上海要把创新创业的火烧得更旺,把引贤纳才的门开得更大。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在海外人才服务方面已积蓄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实力,但仍需要继续探索。”随着上海踏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新征程,顾烨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如何在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不减?朝着新的方向,顾烨和同事们又开始奔忙在人才服务的新赶考之路上。(本专题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