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光影”里的支教故事

——记安徽师范大学一场延续15年的爱心支教接力跑

发布时间:2022-04-28 作者:王志鹏 陈祥云 吴文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暮春时节、绿树成荫,安徽师范大学的广场上立着一排原木色的展示架,架上的画板粘贴着一张张支教照片。稚嫩的脸庞、求知若渴的眼神、独特的巴蜀环境就这样闯进了学子们的眼帘,直抵心灵深处,让他们久久流连。

展示架的尽头是几个立式海报架,其中一张印着“拾光忆吾年——‘情系川皖·圆梦巴蜀’爱心支教团(以下简称“川队”)十五周年摄影展”。川队队长苏热叶.热合曼站在边上,向参观的同学讲述照片背后的支教故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汪继彬孤身一人来到四川省大竹县尖山村希望小学,在余震不断、物资匮乏的他乡开始了支教生活。此后15年,有200多名志愿者沿着他的脚步,跋涉3000多里来到这里进行暑期支教活动……”

姐弟俩.jpg

学校供图

照片1:姐弟俩

这组照片记录了一对姐弟9年的成长,从幼儿园时期懵懂稚嫩的脸庞到中学时期坚定自信的目光,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姐弟俩脸上洋溢的笑容。

姐姐叫张月,弟弟叫张奥,都是川队的受助学生。“我们从小和奶奶、大伯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务工。幼儿园时,我们便加入了川队的支教课堂,此后,哥哥姐姐们每年都会来村子里带着我们一起学习、做游戏,这成了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

在姐弟俩看来,川队的队员就像家人一样。“我还记得,2013年,有次爷爷送我和弟弟上学时在路上晕倒了,李雨林和王俊杰哥哥就轮流背着爷爷送我们回家,那时候我真觉得他们像家人一样可以依靠。”提到当时的情形,张月仍止不住地感激队员们及时可靠的帮助。

“张月今年考上了大竹中学!”2021年7月,第十届川队队长张流舰激动地在志愿者微信群里“报喜”,新老队员纷纷在群里为她“点赞”。作为川队“看着长大”的孩子,张月一直被寄予厚望。川队的哥哥姐姐们都很喜欢这个认真懂事的女孩,经常通过手机询问她的学习情况,为她排忧解难,做她学习生活上的引导者,张月也不负众望,在每年只有少数人能考上高中的情况下,顺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大竹中学。弟弟张奥也在姐姐的带领下成功考入初中。

“从幼儿园到中学,我们见证和陪伴了这对姐弟的成长,也正因为牵挂像姐弟俩一样和川队共同长大的孩子们,很多志愿者会想再‘回来看看’,保持和孩子们的联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这种一年一会却情同手足的感情,给了我们双向奔赴的力量。”第九届川队队长、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王阳说。

4.归雁计划.jpg

学校供图

照片2:归雁

一幅名为“归雁”的照片上,一个笑容灿烂的女生手举白色卡片,卡片上写着:“我是‘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学员李媛媛,我在成都师范学院”。

2017年,川队制定“归雁计划”,让当地早期受过支教并已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成为川队的新志愿者,利用暑期再回到这片土地支教,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成功考取成都师范学院的受助学子练燕就是第一批“归雁计划”志愿者。

“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这座大山,更不会忘记川队。”

2009年,川队志愿者们走进了年仅10岁的留守儿童练燕的生活,为她带去了知识和眼界。此后每一年“我们明年还回来”的承诺成了练燕青春时光里最美好的期待。

“8年的陪伴,8年的守护,哥哥姐姐们是我成长路上最好的榜样。小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想像他们一样走进大学校园,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更优秀的人,也希望能帮助家乡的孩子们开拓眼界,改变命运。如今如愿考上了梦想的大学,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尖山村,跟着川队一起支教,将爱心传递下去……”

“从川队的受助者变为志愿者,我做梦也没想到还有机会可以回到梦想开启的地方!”家庭的贫困、生活的重创,让当年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李媛媛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川队志愿者王娟和汪继彬知道后,拿出1500元钱放在她的小手里,再三叮嘱好好读书,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如今,李媛媛已考取选调生,在达州市渠县基层工作,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现在家乡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可不少孩子身上依然有我当年的影子,不想念书,想早早地出去打工,以为一个月一千块钱就是笔巨款。于是我加入了‘归雁计划’,教他们读书,想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不要放弃希望,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施少森.JPG

学校供图

照片3:圆梦

施少森站在黑漆漆的屋子前,侧望着自己怀里开心腼腆的小男孩,嘴角也不禁微微上扬。“2021年的夏天,我终于入选川队,奔赴了心心念念的‘尖山村’!”因此,他特地给自己的这张照片取名“圆梦”。

在安徽师大就读本科时,施少森就曾参与过川队的招募,但是因川队考核严格、竞争激烈,没能入选。之后,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读研,一边提升支教所需技能,一边持续关注川队招募的信息。2021年的夏天,他再次与川队指导老师取得了联系,积极申请并顺利通过考核,可以远赴一直向往的尖山村。

“我和其他队员一起拖着行李,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达州的绿皮火车,20多小时的硬座让路途显得格外漫长。令我们惊喜的是,到达尖山村小学时,孩子们已经早早地在学校操场上等待了。看到他们一张张天真的面孔,我突然感到,自己四年的坚持和跨越万水千山来的路途,都是值得的。”

“第一堂课我向孩子们描述了外面的世界和大学生活,我讲得很投入,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课后,一个小朋友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也好好念书,以后就能走进您所讲的大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山村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打地铺、爬山路,被墨蚊叮的满腿是包也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向他们传递知识和温暖,再苦的日子也觉得甜!”

据悉,2008年至今,川队先后在四川山区开辟4个支教点,除暑期支教授课外,还成立“川皖爱心基金”,建立“爱心书屋”,打造“梦想家计划”“青苗守护计划”等项目。为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川队借助网络拓展线上支教项目“川皖学堂”,运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实现支教服务的“东教西送”。截至目前,参加实地支教成员和“线上”支教者达200余人,累计授课2100余课时,受助学生1000余人。

一张张打动人心的照片,用光与影诉说支教的精彩瞬间,川队指导教师、地理与旅游学院团委书记陈祥云参观摄影展时目光灼灼,饱含期盼地对苏热叶.热合曼说:“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川队要勇担青年使命,传承弘扬志愿精神,持续壮大志愿者队伍,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陈祥云 吴文涵)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