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力弘扬留学报国优良传统 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发布时间:2022-07-25 作者:陆延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在南京大学的办学历程中,一批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南大人,把科学家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建设“第一个南大”的不竭动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关键词]科技自立自强;留学报国;自主创新

在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大家“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信任,对南京大学120年办学成效的高度肯定,以及对南京大学在新时代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殷切期许。

百廿南大,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发展史,成为鲜明的办学特色。百廿南大,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有以红柳精神扎根荒漠矢志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有将科学研究深耕在祖国大地上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以身报国、薪火相传。百廿南大,自20世纪60年代开出科研成果“五朵金花”,到获得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到“羲和”逐日重大成就,硕果累累、贡献卓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趋凸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履行责任担当,引导和推动创新领军人才和留学归国青年学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在若干领域积极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国际领跑的原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战线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氛围越发浓厚,全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砥砺报国之志,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智慧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南京大学120年的办学历程中,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用毕生的坚定信念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书写了科学报国的壮丽篇章,成为后辈汲取前进动力的楷模,成为鼓舞南大人心怀赤诚、矢志科研、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更内化为学校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行动自觉。物理学家、材料学家闵乃本院士曾多次谈道:“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毕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和人民。”他在南大学习工作生活六十余载,数十年如一日投身科研与教学,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摘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拥有近70年党龄的王颖院士,在谈到她与海洋的不解之缘时说:“祖国和人民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选择海洋科学。”她用一生的执着探索为中国在鼓丘冰川地貌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地球科学家沈树忠院士坚信“报国是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工作,于2019年获得国际地层学最高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为中国在该研究领域赢得极为重要的国际学术声誉。

在科技创新征途上,南京大学始终坚持教育引导全体师生秉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优良传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家精神在校园不断传承和延续。近年来,包括留学归国学者在内的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始终坚守“把知识献给祖国”的赤诚初心,主动将科技强国的责任扛在肩头,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在钙钛矿电池、二维材料、全球气候变化、超高能宇宙射线、神经生物学以及抗肿瘤药物等若干前沿领域持续探索,产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原创研究成果,不断汇集起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主动肩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等学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强国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

国家需求、人民需要,是南大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的动力。近年来,南京大学立足基础研究优势,大力推动全链条创新,以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国之大者”。在太阳物理前沿领域,围绕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学校科研团队领衔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科学与应用系统建设,首次实现了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探测,提出天文光谱测速导航新方法,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南大地质工程研究团队研发的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用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南大教师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首席管理学家,参与完成了工程建设决策治理、总承包模式及战略资源管理的分析和规划,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南京大学立即行动,自主设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研专项”,围绕疫苗研制、抗体研发、检测试剂以及防护器械等,组织优势科研力量集中攻关。研究团队成功建立了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假病毒药物筛选系统,获得了多种具有潜在抗病毒效果的小分子先导化合物,为后续筛选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成功研制出可用于新冠病毒快速诊断的IgG/IgM血清抗体诊断试剂盒,极大地提高了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效率。学校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积极总结抗疫临床经验,组织相关团队开展治疗性抗体的研发以及病毒感染临床特征解析工作,揭示了疫情传播方式,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临床依据。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医疗专家团队先后奔赴武汉、上海等地支援抗疫,以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救治护理实践经验有效地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

坚持原创突破,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近年来,南京大学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在量子信息、极限感知、机器学习、健康水质、深地探测等领域前瞻布局,经过持续科研攻坚,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打破了一些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例如,针对国外长期在图像传感和高能效比计算核心芯片领域的技术垄断,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垂直电荷转移成像技术,为自动驾驶、安全监控、智慧医疗、工业检测等关键核心领域提供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产品,突破了现有CMOS成像技术像素缩小的瓶颈。面向量子信息技术这一前沿战略科技领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基于移动平台的光量子信息系统及网络,解决了现有量子卫星和光纤量子通信网络难以实现长续航、机动、全覆盖组网的技术难题。在化工生产领域,研发出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可在化工反应过程中大幅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显著提升化工生产安全性,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于世界。2021年,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ISO 23043《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价方法》正式发布,展现了我国在工业水处理与回用领域的技术实力,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树立价值导向,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氛围

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南京大学在多年办学中,主动适应国家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始终坚持以“科技激励”推动和服务“科技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推动研究工作积极亮相国际舞台;到近十年来,提倡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设立实施“自主科研项目”,实现了一批引领性原创性成果的突破;再到近五年来,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全面破除“五唯”,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贡献,探索建立了“彰显价值优先、体现多元分类、强化质量贡献”的科研创新激励体系,持续优化调整学校教师岗位评聘办法和科研创新激励办法,重点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进行激励,引导大家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取得大成果,在校内树立了鲜明的激励导向,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生态,创造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促进了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

当前,世界发展格局加速演变,科技之争成为大国之争的焦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呼唤更多的原始创新。面向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南京大学将继续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原始创新主战场、技术创新策源地以及国际合作“桥头堡”的作用,以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通过组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自主布局科研项目,引导和推动全校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聚焦到国家创新发展和安全需求最迫切的研究领域。在新兴空白和学科交叉领域超前布局、长期积累、打造长板,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际“并跑、领跑”,加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中强化“有组织科研”模式,打造一批解决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难题、汇聚高水平大团队、建设高精尖条件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提升助力国家关键核心领域抗冲击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能够形成战略反制能力的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推进高质量科教融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优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格局,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更大程度发挥大平台、大项目育人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矢志创新的兴趣,培育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品格,为科技强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创新后备人才。

四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文化。尊重科学规律,鼓励科学家围绕重要方向开展探索性研究,不盲目追求热点。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大力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和校友,更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注入了不竭动力。南京大学将继续大力弘扬留学报国优良传统,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中努力实践、再创佳绩,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写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

【作者陆延青:南京大学副校长】

原载2022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