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读劳动+”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21 作者:陈冬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21年以来,教育部在统筹“做好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出台了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初步形成了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但如何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在实践中系统化探索提升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有效路径,仍然是我国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摆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科研专家面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发挥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两个国家级政策的叠加效应

2020年3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连续重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新时代劳动教育已被正式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党和政府站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政治高度,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完善和重构,是当代青少年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必然选择。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更是明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国古代的耕士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在繁重的农耕劳动之余,挑灯夜读以修身养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耕读文化。“开展耕读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发挥中国农耕文明的育人价值出发作出的重要决定。

“耕”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读”通过阅读滋养精神,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自足,让生命自主、自在、自觉地提升成为可能。补齐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重新挖掘耕读教育新内涵,是国家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功能的路径选择。

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劳动教育、耕读教育两个国家级政策的叠加效应?应基于县域构建以县委、县政府统筹的家校社政协同机制,创新“耕读劳动+”育人新模式:充分挖掘乡村充盈的耕读教育资源,研发“耕读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引导城乡大中小学生到乡村开展以自然生态、现代农耕、现代乡村经济等为主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以新劳动教育的一池春水激活乡村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既是对青少年学生培根铸魂之举,也是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有效路径。

高站位把握“耕读劳动+”育人的新内涵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倡导将劳动教育与耕读教育两个国家政策整合推进,赋予耕读教育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以下四层新内涵:

一是履行以实干兴邦托起中国梦的教育使命。党的二十大正式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一代,首先必须是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者,是以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的身体力行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从小培养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念,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愿意到艰苦地区和行业贡献青春,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二是挖掘与传承乡村振兴的文化遗产。“耕读”是人与天地对话、向天地学习的途径。传统的耕读是乡土社会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家族日常生活、乡村农耕劳作到私塾教育,它们统一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耕读文化也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耕读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也是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密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则体现了忠于国家、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耕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的深层次精神力量。

三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缺场地、缺师资、缺课程等资源匮乏问题,以县域为主体构建“耕读劳动+”育人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性解决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匮乏问题,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课堂。

四是以教育引流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举措。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引导城市青少年到乡村,以开展劳动周(月)的课程形式,与乡村青少年一起学习,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往来人才,还能以耕读劳动教育引流旅游、康养等人流到乡村,进一步激活乡村旅游和村民发家致富的热情。“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在让耕读教育重新发挥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带动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

全方位系统化开展“耕读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在实践中需要组建以县级政府部门为统筹,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协同运营的机制。依托机制,组建课程建设专家团队,以体系化课程持续推进。即以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国家必修课为统筹,以构建大中小学“耕读劳动+”育人的国家必修课、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县内外大中小学校共建共享“耕读劳动+”育人模式为协同。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是打破学校围墙、打破行政管辖界限的城乡教育融合的育人方式变革。其教学内容来源于传统的乡村文明与广阔的大自然,教学师资来自传统农耕文明及“三农”战线上的各行各业专家,教学方式以实践体验教学为主,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为主。这种实践教育大课堂,需要针对性配套建设新的教学设施空间、研发新课程内容、建设新师资团队、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新教学评价,以保障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教学实施。

如何在实践中推进“耕读劳动+”育人新模式?下面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实践探索为例具体说明。

2020年以来,针对省内外城乡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缺场地、缺课程、缺师资、缺统筹的问题,五峰县教育局牵头成立“耕读劳动+”育人课程研制专班(以下简称“研制专班”)。该研制专班由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及武汉市、宜昌市、五峰县四方教科研系统中的劳动教育专家、课程研发专家及一线中小学校从事实践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力量组成。研制专班通过申报省级教科规划重点课题,以课题为引领,扎实开展基于五峰县域,辐射周边武汉市、宜昌市的“耕读劳动+”育人一体化课程体系研制。

拓展视野开发“耕读劳动+”育人新空间。研制专班基于县域资源特点,围绕劳动课标提出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内容,挖掘当地耕读劳动教育资源,针对性构建了土家族农耕文明实践体验区、茶乡田园牧歌实践体验区、耕读劳动故事实践体验区、茶种植实践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实践体验区、茶乡志愿服务实践体验区六大“耕读劳动+”育人新空间。同时,配套建设五峰乡村耕读大学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省内外学生开展耕读劳动教育提供内容资源空间和物理实践空间。县域六大耕读劳动体验区的构建和乡村耕读大学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开辟了耕读劳动教育的新空间,有效解决了城乡大中小学耕读劳动教育实践缺少场地和食宿保障的问题。

挖掘资源主题研发“耕读劳动+”育人新内容。研制专班按照六大耕读劳动体验区资源特色主题,构建了“耕读劳动+研学”“耕读劳动+课后服务”“耕读劳动+假期托管”等三大类“耕读劳动+”实践体验课程,形成了三个子系列课程清单与核心课程目录,并配套建设数字资源平台及实践指导手册,构建完成了系统化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耕读劳动+”教育新内容。

创新思路建设“耕读劳动+”育人新师资。研制专班依托县教育局协调县委宣传部、文旅局、工会、职教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赢”理念,针对性建设专兼职的耕读劳动导师团队:一是“五老”队伍,包括文化部门老干部、农业部门老专家、劳动争优能手等;二是劳模队伍,包括本土农业农村的各级劳模,涵盖了传统农业产业与新型农业产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三是农耕科普队伍,包括涉农高校的大学生、本土科普工作者和农业技术能手;四是耕读文化队伍,包括本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这批耕读劳动导师,与各地各校的劳动教育教师结合,共同构成五峰县“耕读劳动+”实践育人的师资团队。

搭建五峰乡村耕读大学堂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在内容板块结构上,与新上线运营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对接,以教师、学生、家长及研学运营机构为使用对象,以自主研发的优质耕读劳动课程资源为内容主体,以方便各学段专兼职教师开展“耕读劳动+”育人教学方式为主要原则,已完成与国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步的四个学段及普通高中相关教学案例、精品课的研发工作。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乡村技能人才培训等板块的“耕读劳动+”育人课程资源研发已列入研发日程。

自2020年开展“耕读劳动+”育人教学以来,五峰县各中小学将劳动教育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实施,全县各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开齐开足劳动课,并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耕读劳动+”劳动周(月)活动。县外学生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上海、武汉、宜昌等地到五峰县参加耕读劳动周(月)教学的学生仍然达到5万余人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小学耕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劳动育人效果,同时也为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案例支撑。

总体而言,“耕读劳动+”育人模式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期待教育理论层面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国家大战略、与德智体美劳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紧密衔接,深化“耕读劳动+”育人的实践探索。

(作者陈冬新,系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