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路径探索和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11-21 作者:李大鹏 刘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新时代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重要回信和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坚持耕读办学传统,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突出“三农”情怀导向,充实劳动与实践教育,促进家国情怀涵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教育教学与劳动实践、创新创业相融合,以“读”致“知”,以“耕”促“行”,着力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培养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三农”情怀为本色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林人才。

强化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教师“为中华复兴而育人”的主题活动,突出“三农”情怀导向,大力开展“四史”教育和农史、校史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宏农学、扬国光”为价值追求,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精神内核,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志“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广泛开展经典阅读。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开展阅读分享,促进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精神、塑造人格、锻炼思维能力。开展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和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师生党建融合;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绿博轩师生面对面”“共同空间“”问学斋”等师生交流平台;突出情境育人,建设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场所,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切实发挥场域浸润、感染、熏陶作用,在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园环境中,引导师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构建耕读思政新格局。将思政课、课程思政与耕读教育结合,推进思政创新,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等方法,实现知、情、意、行协同融合。将乡村振兴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以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开展“耕读中国”志愿服务,实施“甘露工程”“活泉工程”“志·青春工程”,发挥志愿服务在价值引领、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建设通专融合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分类建设耕读教育的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一流课程思政建设,以“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为遵循,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300多名党员领衔主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示范课400余门。

建设农耕文化类、经典诵读类等多元通识课程体系。结合生态文明、粮食安全新开设“绿色中国”“耕读中国”等特色课程25门,重点建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农业文明史”等农耕文化课程24门。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知农史、懂农情。

建设耕读教育专业课程,注重强农兴农能力提升。建设耕读实践示范课20门,开设“三田实习”等专业实践课41门、农业技能课126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等虚拟仿真课程31门。依托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集中组织新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耕读教育第一课”,采用模块化、项目制、沉浸式教学,以“讲解+演示+参观+体验+实践”,让学生深度体验传统耕读与现代农业之美。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晓农艺、会农务。

建设耕读教育交叉课程,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在农科专业强化工程、信息相关课程,重点建设农科基本素养、现代工程与信息科技、耕读文化与情怀培养的模块课程,擦亮农科底色、培养交叉思维、拓展知识视野,提升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农策、解农忧、兴农业。

创设知行合一的耕读教育实践体系

分类型建设耕读教育基地。基于农业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构建基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创新需求的实习实训与耕读实践环境。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耕文化体验,建设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建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围绕教学实习全流程,建设专业实践基地;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智慧农业基地;围绕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乡村调查与研究基地。构建形成农耕文化、劳动教育、专业实践、智慧农业、乡村调研等5大类型耕读教育平台,建设耕读教育基地93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实践平台17个。

分学科采用耕读实践方式,引企入教。应用项目式、合作式、沉浸式、混合式等教学方式,将耕读教育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融合。强化实践环节,农理工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高于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文管类高于培养方案总学分的25%,面向“三农”,通过“三早”(早进行业、早进产业、早进企业),应用“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30天以上的长周期集中性校外产业实践,农科专业做实生产实践和毕业实习,理科依托企业项目开展深度科研和创新创业,工科推进工程训练和企业实训,文科强化社会实践和乡村调查。以传承农耕文化和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耕读路上”社会实践,深入“三农”一线开展耕读实践锻炼,参与师生累计超过10万人次;组织“耕读同行”产业实践,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实施“楚才服务农业产业行动”等五大行动,开展“与岗位科学家同行”活动,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产业服务和生产指导等,在耕读实践中体现科研价值、践行科技兴农。

分场域构建全学程耕读基地。依托博物馆、校史馆、校内外农耕文化基地,开展耕读教育认知;升级改造校内基地1000余亩,构建智慧型劳动教育平台,以数字化丰富耕读教育手段,建设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探索个性化、智能化劳动与耕读教育;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建设“智慧农业”耕读平台,参加新形态农业劳动与实践;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8个,共建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产业实践与产学协同育人。

通过耕读教育实践,培养学生躬耕笃行、务实担当的作风品格,增强分析和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的本领,提升实践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构建耕读教育新机制

强化“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建立外聘教师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农业企业家和行业技术骨干121人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开展集体备课、师资培训50余场,提升教学能力;建立挂职锻炼机制,选派教师100余人次到农业部门、行业企业挂职,提高耕读实践指导能力。

深化耕读教育资源协同创新。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整合校内农科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等资源,建设“开放、共享、多元、智慧”的跨学科耕读教育平台;建立校内校外联动机制,产学研合作、农科教融合,共建基地、联合开发课程(项目)教材、共编教学大纲、合作开展教学。

完善耕读教育协同管理。优化组织机构,学校成立耕读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校院高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华中农业大学新时代耕读教育实施方案》,修订8个实践教学文件制度。完善质量标准,制定修订办法,完善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等环节质量标准,强化耕读教育过程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定期评选实践教学和耕读教育师生先进个人与团队,将教学成效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体系。

(作者李大鹏系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刘震系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实践教学管理处处长、副研究员)(《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