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家长与学生期待怎样的课后服务——基于七万个家庭参与的课后服务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10 作者:贺争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课后服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家长接送学生的难题,从而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双减”政策实行一年多来,学生与家长对区域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如何?他们还有哪些期待?不同家庭群体的认识有哪些差异?学校课后服务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此,我们对北京市大兴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系列调研。

调查内容与过程

从被调查者背景、课后服务、反思与建议三大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课后服务的整体设计、供给内容、运行管理、实施效果4个方面分别设计,家长卷40题、学生卷43题,内容基本相同,角度不同。设计的内容框架见表1。

我们选择7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试测,完善了问卷内容与实施细节。然后,召开了课后服务调查启动会,明确了工作要求,组建了“区教研部门—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的调查闭环管理体系。接着,正式开展全区调查活动,区教研部门下发问卷和填答要求,各学校组织班主任发动班级学生、家长填答。后来,还对少数家长、学生进行了抽样访谈,组织了疫情防控背景下课后服务情况调研,完善了调查内容。最后,经过系统分析相关数据,结合有关情况进一步核实,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规模与家长、学生参与概况

大兴区义务教育阶段在籍学生77172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66317人,占比85.93%;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70012人,占比90.72%。我们要求每个设备只能作答一次,家长、学生分别填答,强调每名学生只需一位家长填答,家有多名学生的家长要分别使用不同设备填答,确保每个学生家庭有效填答,保证了调查的覆盖率。

大兴区义务教育阶段82所学校的学生、家长都参与了调查。区域涉及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类型包括小学、中学、一贯制学校,包含所有公办、民办学校。经与相关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家长和学生的回答比例基本一致,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馈了此次调查信息的信度和效度较高。

(二)从家庭信息反馈的区域社会发展情况

关于家长的学历情况,大兴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人数达到63.61%,其中,大专学历26.59%,本科学历31.52%,硕士及以上学历5.50%。家长的学历水平较高,与对孩子学历的期望呈正相关。

关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富裕2.7%,小康以上46.66%,一般42.24%,其他8.40%。结合学生选择课后服务内容情况,发现家庭经济条件与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呈正相关,并在选择课后服务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好,参与课后服务比例略高,且更加关注体育、艺术、学科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关于“家庭与学校距离”,1公里以内45.24%,2—3公里33.36%。关于家长“有无时间照看孩子”,69.71%有,30.29%无。关于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88.83%是,11.17%否。关于“家长是否可以为孩子答疑辅导”,16.29%完全可以,36.36%基本可以。关于家长“是否支持孩子参加课后服务”,52.95%非常支持,30.53%比较支持。根据家校距离、家长有无照看孩子的时间、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家长能否辅导孩子作业等可以分析家庭对课后服务的真实需求,了解课后服务的必要性。目前,大兴区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并不突出,但家长总体上很支持孩子参加课后服务,追求的是孩子更好的全面发展,“上好学”。

(三)家庭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期待

关于“对学校课后服务最期待的”(备选10项),家长选择的前6项为:教师辅导作业,增强体育锻炼,提供更多兴趣课程,有老师照管孩子,老师帮助培优,老师帮助补差。学生选择的前6项为:提供更多兴趣类课程,增强体育锻炼,教师辅导作业,有同伴陪同自己,有老师照看管理自己,提供更多活动类课程。家长和学生关注点相似,都关注教师辅导作业、增强体育锻炼、提供兴趣课程等,但从选择比例的次序看,家长更侧重于学习效果,学生更侧重于学习感受。

关于“最希望在课后服务中提升的方面”(备选12项),家长选择的前4项为:身体素质,思维方法,行为习惯,文化知识。学生选择的前4项为:身体素质,文化知识,思维方法,行为习惯。家长与学生的关注点相似,都很重视身体素质,家长更重视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更侧重文化知识。

关于“希望课后服务能优先安排哪些人员”(备选11项),家长选择的前4项为:班主任,特级、学带、骨干,考试科目老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些老师在学校承担的日常工作相对较多,家长的选择期望可能导致相关教师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不同教师群体负担进一步两极分化。

家长既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关注体育、兴趣以及培优补差等,但对学习效果、作业的关注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实际是一种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四)家庭对学校课后服务供给情况的印象

关于“本学年作业比上学年的变化”,目的是了解“双减”后学生的作业减负情况以及实施课后服务的宏观背景,半数学生认为“没有变化”,少数学生认为作业数量、作业时间“有所减少”。

关于“目前参加了学校哪些类型的课后服务”(备选12项),学生选择前6项是: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类,德育类,科学类,实践类。从参与类型次序来看,家庭都比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相对重视体育。从不同年级参与类型来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内容丰富性与年级递增呈负相关,选择体育类与年级递增呈负相关,选择学科类与年级递增呈正相关。

关于学生“与班级同学的课后服务内容”,35.29%完全相同,5.95%完全不同,58.76%部分不同。本题能反映学生对课后服务的个性化选择情况,如果同一班级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课程供给缺乏选择性、针对性与个性化。

关于家长“是否参与过学校评价课后服务的活动”,46.23%是,53.77%否。多数学校需要加强家校协作,进一步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双减”政策对各学校的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学校的减负措施让家庭感受到的“减负”有限,学校需要继续加强家校协作,改进相关工作。

(五)家庭对目前学校课后服务的评价

关于“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目前家长、学生对大兴区课后服务的好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均达74%左右。

关于“目前您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的情况”,没有校外培训班49.84%,有1—2个培训班42.87%。

关于“每天放学回家后时间安排最多的是”(备选7项),学生选择前4项为:完成作业,娱乐、游戏等活动,自学课外的内容,复习预习。

这几题反映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直接效果和间接影响,以及“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情况。目前,半数学生没有参加校外培训班,尤其是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显著减轻,参加校外培训的势头正在扭转,但42.87%的学生仍有1—2个培训班,72.67%的学生在每天放学回家后时间安排最多的是完成作业,尤其是初中各年级的学生,回家后学业任务较重,学校课后服务要助力作业减负增效。

(六)家庭对课后服务有关建议

关于“目前学校课后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备选12项),学生选择的前4项为:能选择的课程太少,难以选择到喜欢的课程,体育活动时间太短,课程内容跟平时上课差不多。

关于“从哪些方面评价课后服务质量比较合理”(备选15项),家长与学生选择的前4项集中体现在:学生参与率,学生实际获得,服务供给丰富性,学生需求满足。此外,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设计、管理、师资较为重视,顺次选择了安排科学性、管理规范性、师资专业性。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感受、管理、保障较为重视,依次选择了学生满意度、管理规范性、配套条件保障。

目前,各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优等。家长和学生都建议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后服务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率、实际获得、满足感等方面。

调查后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建议

提升思想认识,确保课后服务开展。“双减”背景下,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不仅是一件民生工程,也是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更是满足多元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领会“双减”政策精神,完善课后服务方案,积极探索疫情防控期间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课后服务内容、方法和形式,确保能高质量地开展课后服务。

基于实际需求,明确课后服务目标。课后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与家庭实际需求分析,大兴区课后服务其实是高起点、高要求。家长、学生需要真正的针对性的多元化学习,我们必须回应区域社会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要从教育治理视角对课后服务整体构思,明确目标,坚持“五育”融合育人的原则。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后服务设计。相对家庭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大兴区学校总体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课后服务供给内容的丰富性、适切性不够,“碎片化”现象突出,导致部分学生、家长的实际获得感不强。需要强化课后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整体育人系统,完善课内课后课程一体化设计,在内容、师资、方式、机制、资源上统筹安排,避免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随意化、零碎性,降低“不确定性”因素。

整合相关资源,保障课后服务供给。各学校要不断拓展供给渠道,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各类课后服务课程。既要通过内部挖潜,学习先进经验,分享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最近资源、网络资源,发挥师生积极性,开发在地资源、在地课程、合作课程,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供给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校内自主供给,减少对校外资源的依赖性。同时,也要通过外部引入,购买社会服务或利用教研资源等,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关注教师负担,建设课后服务团队。目前多数学校利用本校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家长也愿意优先选择班主任、骨干教师等群体,很多教师工作时间太长、负担过重。学校需要提升管理的精准性,规范课后服务相关管理细节,研制教师课后服务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等细则,确保教师基本权益;增强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注重教师承担课内课后课程工作的关联配合,减少低效重复性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统筹社会资源,吸纳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实现课后服务教育人员的多样化。

完善评价机制,引领课后服务发展。学校需要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准入审核,对课后服务课程门类、内容、师资及相关资源等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课程再提供给学生选择,然后正式实施。加强过程监管,形成过程性评价。注意多维评价,从师生参与率、学生需求满足度、课程供给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师资的专业性、条件保障、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序性等方面进行周期性评价和反馈。

(作者贺争光,系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