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快建设支撑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的系列教材

发布时间:2024-03-20 作者:阚维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要求,围绕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部署,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和管理笔谈”专栏,旨在宣传教材研究和教材工作新进展,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教材建设和管理笔谈③  

阚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建设支撑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的系列教材(以下简称“自主培养系列教材”),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材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何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有哪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建设?如何形成内外联动的自主培养系列教材?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建设要坚持“理论自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翻译、引进和吸收,高等教育教材已经初步具有中国特色。但是也要深刻认识到,在许多人文社会学科教材中,还存在着为西方各类理论提供“中国案例”的情况,有些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在逻辑仍然是西方学术理论的“中国版”。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学者必须具有“理论自觉”的观点,即“自觉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的中国学说”。他特别强调“‘理论自觉’内在要求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实际,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的丰富学术资源,进行原创性或有原创意义的理论创新”。

其次,高等教育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建设应该具有六条基本“共通性原则”。强调高等教育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建设的理论自觉,是为了明确我们应该在什么立场向学生呈现新中国建设的辉煌历史、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道路创新。至少有六条原则需要在自主知识体系教材中体现出来: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教材建设的指导性原则;二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作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以丰厚深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完整理解现实;四是体现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把经典的、有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融入中国问题的阐释框架中;五是从中国当下实践出发,选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践案例和内容;六是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多元视角,凸显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立场、方法和价值观。

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教材建设是一种整体性的创新,必须是全局性、根本性的范式革命。如果不从以往的论述和阐释范式中走出来,教材建设仅仅在既有的框架体系之中零打碎敲、修修补补,那么,无论是“跟着说”还是“对着讲”,都无法形成中国学派和中国理论。

再次,形成“两线并进、面向国际”的教材出版和对外推广路径。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建设需要采取“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战略。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建设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体现在教材建设的规划性上。要做好自主培养系列教材的建设工作,同样要做到“两线并进”,即“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先行先试”同时开展。一方面,在一些关键学科领域要有组织建设一批核心教材。特别是在新文科重点领域,要“规划一批”“出版一批”“培育一批”核心教材,支撑和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另一方面,教材建设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的主体性和探索性,鼓励各高校与出版单位通力合作,在面向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探索最优化的出版方案。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培养系列教材的使用群体,不仅要满足国内高校的学生,更应该面向国际,努力扩展到外国留学生和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让自主培养系列教材、学术著作通过多语言推广出去,使国外留学人员群体和广大海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成为传播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和中国立场的窗口。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系列教材的基础打牢、主干做强,进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力,这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文章来源于课程教材研究所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