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牢记嘱托谱新篇 培根铸魂育新人

——南开大学持续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

发布时间:2024-03-20 作者:陈欣然 刘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强调,思政课要做实,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同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全国率先按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出台“南开思政课30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必修课……五年来,南开大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举全校之力办好“大思政课”,着力打造高质量思政“金课”,锻造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南开特色的“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成效显著,越来越多青年学生感悟到“真理的力量”。

固本强基 打造思政“金课堂”

“横跨在海河上一座座桥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今年1月,在以“如何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的首场集体备课会上,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负责人向师生代表展示学生课内社会实践成果。“解疑释惑,以理服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学生们纷纷为课堂点赞。

如何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五年来,南开大学发挥全国重点马院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支持,着力打造思政课“南开模式”,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2019年,率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2020年改为必修课,并设立独立的教研室。上线慕课平台,累计吸引50余万人次观看学习,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1+N+X”贯通式课程体系。制订“思政类选修课程群建设方案”,在各学段开设“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专题”“红色经典导读”等思政选修课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等专业必修课,编写《新时代爱国主义大学教程》等系列教材,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课程,打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本硕博思政“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建立“一院一专班”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由校领导领衔登台讲课,实现本科生全覆盖。精心打造、整体推出多门思政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人民公开课等平台播出,为师生互动研讨搭建重要平台。

2020年以来,“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0%覆盖。

课堂是课程的基本单元,学校总结线上和线下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展示结合、课程学习和慕课学习结合的经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下真功夫狠功夫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两性一度”,致力于在“金课”基础上持续打造“金课堂”。

立德铸魂,要让思政元素“溶盐于水”。五年来,学校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出台《南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中国发展”系列课程、“名师引领”精品通识课等一大批优秀课程“叫好”又“叫座”,深度挖掘和拓展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轮驱动”、相得益彰,在润物无声中沟通心灵、启智润心。

提质增能 建强科研“大平台”

平台是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纽带,建好“大思政课”要善用“大平台”。

2019年,南开马院获批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基地),在思政课教材建设方面发挥重要智库作用。同年,南开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端平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五年来,该研究院举办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端论坛等重要会议,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稿》等重磅著作,入选第四批天津市高校智库,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高地。

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两份新创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门学术期刊之一,由南开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于2021年3月正式发行,现已刊出12期,成为全国思政课教育教研成果的又一重要交流平台。

202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各一个,同时获批教育部“新文科背景下综合类高校‘大马克思主义’通识课程群建设”项目;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同时获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院项目,牵头北大、清华等18所高校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23年,设立“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推动建好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成立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联盟……

马院姓马,在马研马。南开马院依托高端平台,不断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向,培育学科高峰,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打造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重镇。

2019年以来,在国家重大项目上屡有斩获,多篇论文入选中央重要理论研讨会;学院多位专家编写的《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16部、《新时代政治思维方式研究丛书》8卷本正式出版。科研获奖和咨询报告也有新突破,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入选国家社科文库1项,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10余份研究报告为国家重要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南开模式”正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学校深入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马院教师入选教育部大中小一体化专家组成员,获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国家级课题,在国内率先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承办“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承担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培训,与天津市多家单位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议。

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与湖南省学校、广西大学、延边大学、喀什大学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推进与定点帮扶单位甘肃庄浪中小学合作,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举办京津冀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会,承建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成立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与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等行业翘楚登上讲台,讲授新思想……坚持开门办马院,探寻思政课建设规律,让“大思政课”资源要素同频共振。

细照笃行 擦亮“四同”“金名片”

今年1月,8名南开师生被央视报道。镜头里,正在新疆开展“师生四同”社会实践的南开大学团队,因暴雪被困,被边防连官兵营救后,与“最可爱的人”一起踏上巡边路,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在中哈边境线上了一堂生动“思政课”。

“学在南开,行走中国”,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南开传统,学校在探索中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灵魂的“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师生四同”南开“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五年来,“师生四同”育人模式经验持续积累,机制不断完善。每年设置专门的教改课题,系统研究“师生四同”模式的现状、重点和难点问题。三项相关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师生四同”育人模式成为南开思政课程建设的“金名片”。

学校结合思政课改革创新,引领推动“师生四同”升级迭代。上线运行“新时代生态之路”“新时代的天津足迹”“马克思主义在南开”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理论研究会,选派优秀教师指导红色记忆宣讲团、新觉悟社等学生理论社团。

学校依托各大思政课协作共同体、工作站,充分发挥各类项目、团体、组织对思政课的延伸和促进作用,在各大场馆、各行各业,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前沿开展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2023年暑假,首批70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全国地图上点亮,成为办好南开“大思政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新的载体。“青莲紫爱上苏区红”“大思政课”实践获共青团中央“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南开大学十年苏区实践的探索与实践(2012-2022)”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学校积极构建青年服务体系,推动实践育人资源平台建设,打造青年理论宣讲品牌。成功举办全国20所高校“同学同研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全国首批9所重点马院青年学子联学联讲主题活动、全国马学科学生《资本论》年会等学术研讨活动、“公能杯”学术论坛征文等,参与中央网信办“大国基理”网络主题宣传,参与师生累计万余人次。学生连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赛一等奖。

面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南开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用心用力建强建优思政课,持续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展现南开作为、诠释南开担当,为强国建设、复兴伟业培育一批又一批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刘畅)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