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当好新课改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4-03-20 作者:王志鹏 刘银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中国人传诵了几千年的‘结绳记事’是以不同的绳结作为不同的符号标示不同的事件。”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阜纺小学的《绳缆古今》劳动教育主题项目化学习课上,四位不同学科老师共同授课,打破学科边界。

语文老师邵雪梅熟练地展示平结、蝴蝶结的打法,讲解原始人如何用不同粗细的绳子,结的大小、距离表示不同的意思;劳动课老师邹琼则手持一根红根,缠绕、编织、收线,以一个精致细密的中国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手工编织艺术;“中国结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经过几千年,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社团指导老师宋丽娟围绕“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继续深入开展探究,使学生从中认识、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课老师郝利艳通过一组照片和激情澎湃的解说,让学生们看到无论是“蛟龙”号入海,还是“天问一号”上天,科学家以“一根绳”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未知世界、长大报效祖国的种子。

四位老师的授课涵盖了劳动观念的塑造、劳动品质的培养、劳动育人等方面,小小的绳子凝聚着家国情怀、劳动智慧、传统美德,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思维到实践的一体化知识学习体验,在真实生活世界里完成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2016年,颍州区的老师就对到底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思考,并开始“活力课堂”“7分钟小助教”“作业评审组”“形似讲读学习法”等课改尝试,成为全省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行者”。2022年9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实施,引发了老师们对教育工作本质的再思考:到底什么是因材施教、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十八中道法课教师侯艳把考虑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提出不在教学中直接给予认知及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答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红旗中学物理教师彭小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大胆地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在《两小儿辩日》课堂上,东清小学语文教师杜文娟引导学生找出核心问题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组内的记录员及时记录讨论结果,发言人组织语言练习表达,其余组员在一旁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各学校认真思考创建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综合性学习,力推教与学方式转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区教育局则结合当地教育现状及自身工作实际,做好方向和特色的合理引导,“一校一策”地推进课改,建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用学科教研带动新课标新理念落地,打造出阜纺小学“东坡文化”、王湾小学“稼穑社团”、东清小学“天问”气象科普教育等多个教学品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今年,阜阳市颍州区入选首批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示范区,意味着研究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在春风中悄然生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刘银燕)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