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全员育人职责,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格局”。自2012年起,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开始推进成长导师制,努力实现全员育人的生动样态,从教育机制上进一步明确全员育人的责任,在教育功能上着眼于学生发展指导,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教”到“导”的转变。同时,这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崭新探索。
全面交互
由育分到育人的角色转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成长导师制的推进需要创建多元化的引导范畴,让学生的个体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我们随机对320名学生及33名教师进行的双向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期待学业指导的同时,也渴望在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以及与父母的沟通等方面,得到导师的关注与引导。导师们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积极给予相应的回应,能够促使师生交流由课堂学习延伸至思想、生活、兴趣等各方面。导师力求成为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成长向导”,从而提升教育引导的广度、宽度、温度、效度。
由试探到交互的信任建立。信任是师生关系的基石,有利于实现师生关系的共享价值与预期稳定。我们曾在成长导师与学生结对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调查:你会主动和你的成长导师交流吗?从调查结果来看,结对初期,愿意主动和成长导师交流的学生比较少,随着结对进程的推进,有超过2/3的学生会主动沟通,并且取得较好的沟通成效。这就是源于师生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在“自己人效应”的作用下,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入,促进了师生价值取向、情感归属、文化自信的同频发展,有益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讲的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情感相亲”的美好局面。
双向奔赴
从“学科”到“全员”。一是导师全员化。随着导师制的深入推进,不少学生因为兴趣、生活等个性化情感需求,对宿舍管理教师、图书馆教师、实验室教师等产生较强的向师性。良好的向师性有利于良好教育关系的产生。因此,学校将导师的选择范围由原来的学科教师推广至学生喜爱的非教学类岗位工作人员。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选择,以“一生一师”“多生一师”“一生多师”的结对方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当然,这需要对成长导师尤其是非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成长导师与受导学生在课堂外进行亦师亦友的交流,把对学生的成长引导转化为“贴近心灵的教育”。二是素养专业化。学生选择导师的层面放宽,成长导师的胜任力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成长导师要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尤其是政治修养。同时,教育的过程不是成长导师的单向输出,而是教学相长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成长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学生的反向教育影响。在结对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依。
从“指定”到“双选”。学校成长导师制刚开始推行时,由班主任统筹安排学生和班级科任教师结对交流。在推进过程中,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学校开始实施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提供3个平行意愿自主选择导师,再由导师进行反选。既尊重学生意愿,也便于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适。学校还尝试进行了跨班级跨年级结对。同时,师生可以有一学期的“试用期”,如果在结对过程中,感觉交流不畅,可以向德育部门提出更换结对对象的意愿。动态管理机制使学生得到更为适切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这种良好的教育关系,以常态化生活化为基础,在互动性极强的实践中,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
“四一”明责
成长导师制的有效落实,需要学校构建师生互动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基本规范,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中,坚持需求导向、明确导师职责是重要举措。成长导师在关心引导受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个“一”:
每周一次书面交流。借助“学生成长手册”,学生每周和导师书面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成长困惑,导师书面回复。导师通过书面交流,发现学生在价值观、人际交往、亲子沟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引导。曾有校友返校交流时讲,他毕业后将与导师书面交流的手册带进新学段的学校,一方面是对那段美好青春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在新的人生阶段收获新的感悟。
每月至少一次面谈。相较于书面交流,面谈更直接、更感性、更灵活,话题也更为开放,有利于师生双方情感的交互。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和成长导师面谈。有不少导师别出心裁,他们会将面谈的机会,巧设在一些活动或者生活情境中。如和学生一起为学校做公益性服务,一起制作精美的手工,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元宵节一起煮汤圆、吃汤圆等,这些精巧的安排,有助于师生之间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在场景式、交互式的实践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每学期至少一次导师沙龙。学校定期组织沙龙,邀请专家专业指导、优秀导师分享经验、学生代表畅谈结对感受,通过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过程中的成功做法,探索育人规律,推广优秀经验。同时,根据“一生一档”提供的信息,学校对重点学生进行集体会诊,帮助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困惑。导师们在沙龙活动中碰撞育人智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
每月至少一次家校沟通。做好家校沟通也是成长导师的关键职责之一。成长导师在与受导学生结对后,每月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云互动”,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交流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以便给予学生更适切的指导。同时,利用暑期护送学生返乡的机会,学校组织导师深入西藏各地,包括偏远地区,对受导学生进行家访。学生家长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性,尤其面对农牧民家庭,导师更要利用专业优势,与家长真诚互动,在家校协同中凝聚教育合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同体。
学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的重要职责,成长导师制度的有效落实,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需求,有效促进了教育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在师生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学生处主任)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