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杨铁刚)前不久,甘肃省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润美厅内其乐融融,58名特殊儿童依偎在“爱心爸妈”身旁,崭新的运动鞋、叠得齐整的衣物、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具套装……这些爱心物品被郑重交到孩子们手中时,指尖相触的温度让现场泛起阵阵暖意。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学校已持续上演了20年。
2005年8月,一场“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活动在全校师生间展开。当时,这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爱心妈妈结对帮扶”计划,现如今已演变成持续20年的全校行动,并形成一套成熟的“1+N”帮扶体系——每位教师至少结对1名学生,同时组建包含心理教师、康复师在内的专业支持团队,温暖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特殊家庭。
20年来,帮扶教师累计为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1600余套、生活物资2000余件,开展家访2300余人次。同时,学校探索形成“日常关怀+节日仪式+假期跟踪”全周期育人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滋润孩子们心田。
“每个节假日都是我们的‘家庭日’。”该校德育主任左明翻开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回忆涌上心头:2009年端午节,32位留校学生在“爱心爸妈”指导下包了200多个粽子;2015年中秋,听障孩子们用手语“唱”完《明月几时有》后,师生一起分食了月饼……
“我们建立了‘需求—能力—发展’三维评估模型,根据每个学生的残障等级、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指标形成个性化方案。”校长姚姗介绍说,学校通过完善资助体系、创新激励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的学生成长支持系统,“在资助保障方面,学校不仅提供午晚餐伙食补助,还发放特殊学具和交通费补助。”
同时,学校创新建立“低学段保底线、中学段促提升、高学段显特长”的三层激励体系,打造“五育+N奖”奖项矩阵,形成“奖培一体、以奖促培”的育人模式。据统计,近三年来学校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免补资金393.51万元,在资助激励体系支持下,学生培养成效显著:2人获评甘肃省新时代好少年,3人获评张掖市新时代好少年,80余人次在舞蹈、书画、特奥运动等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
2024年,张掖市特殊教育迎来创新突破——整合教育、残联、民政等多方资源,成立张掖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共同体(联盟),并与市儿童福利院联合办学,开设了特殊需要儿童学前教育部,“这一举措填补了全市学前特殊教育的空白,让残障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康复服务的梦想照进现实。”姚姗说。
走进这所特殊的“成长驿站”,孩子们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训练,康复治疗师与特教老师协同制定方案,医疗资源与教育课程无缝衔接。家长李女士感慨:“孩子在这里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还能和同龄伙伴一起学习,我们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针对智力障碍青少年群体,积极探索职业高中教育,开设了现代家政服务专业,并与当地相关机构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残障儿童铺就了从康复成长到社会融入的完整路径,让更多特殊孩子拥抱充满可能的未来。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