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郑婷 姚瑶 傅文婕)当课本上的环保理论遇见湖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生动实践,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武汉纺织大学“守护千湖之省”环保实践课紧扣《湖北省“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规划》要求,让同学们以脚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荆楚大地的企业车间、流域治理现场、科普教育展馆中,绘就了一幅扎根湖北、服务绿色发展的调研实践地图。
作为湖北“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关键项目,武汉市绿色动力再生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是《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鲜活样本。同学们带着探索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的目标深入厂区:跟踪1200吨/日处理量生产线的全流程数据,对比课堂理论与湖北“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指标的匹配度,测算该模式对汉江流域沿线城市的可复制价值。
“这条生产线每年减少的3万吨标准煤消耗,相当于为长江湖北段减少10万吨碳排放!”技术人员的讲解,让学生们对《湖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的“源头减量”要求有了具象认知。在VR互动区,大家特意针对湖北湿垃圾占比高的特点,模拟优化分拣流程,并把生活垃圾焚烧技术适配性建议作为后续调研方向,让环保技术与湖北流域治理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
赤壁市羊楼洞小流域治理案例,是湖北“两山实践示范区”建设的典型样本。实践课紧扣《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生态振兴”要求,设计“长江支流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调研任务:在两山集团农创梦工厂,秸秆还田技术适配江汉平原稻作区的实践,数智农田监测推动规模化、设施化种植,让“小田并大田,土地—土地”的闭环模式有了湖北地域注解;当地特色农产品赤壁青砖茶的传统工艺的“循环智慧”与“传承生态农法”的要求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湖北省科技馆“绿水青山”主题展厅里,湖北本土企业研发的环保技术成了主角。实践课结合《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生态环保技术突破”目标,引导同学们聚焦“湖北如何以科技破解江湖治理难题”展开探索:交互式系统模拟的东湖、洪湖污染治理方案,呼应着《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的最新修订;碳足迹计算器测算的“1小时通勤”生态影响,关联着湖北“低碳出行示范省”建设;全息投影中武汉新能源车企的零碳工厂、宜昌磷化工企业的绿色技改成果,更是湖北“两型社会”建设的鲜活注脚。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紧扣湖北绿色发展规划的实践课,构建起“理论学习—规划解读—实地调研—实践验证—成果反哺”的学习链条:同学们带着调研中发现的湖北湿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问题回到课堂,组建“湖泊生态监测”“智耕益药”科技助农等团队,真正实现了从“读懂规划”到“参与实践”的跨越。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