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是千年故郡、英雄城市,更是崇文尚学的教育热土。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立足政治、战略、民生三重属性深化改革。系列改革举措有效回应群众期盼,以创新实践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开启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新征程。
一、构建全域优质均衡教育新生态
南昌深入实施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以“南昌标准”重构教育版图,推动教育从“基础保障”迈向“品质共享”。
探索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创新构建“名园办新园、名园扶普园、名园带民园”的集团化办园模式,通过课程共享、师资轮岗、管理联动等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辐射。持续强化“游戏化教学”改革,有效消除“小学化”倾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2.3%。建立涵盖园舍安全、师资配备、课程实施等维度的市级评估体系,认定标准化幼儿园495所。
重构县域义务教育新生态。率先全域推进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做到统筹谋划、条件优化、学生关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经费保障“六个到位”,保障乡村学生公平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开创“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模式,打破教育资源区域与校际壁垒,布局113个义务教育集团及城乡发展共同体,辐射带动城乡学校。构建全方位、多维度、专业化评估体系,形成“办学实践—评估反馈—结果运用—优化提升”循环机制,促进集团化办学机制不断优化。
优化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近年来,全市完成新建、改扩建高中学校14所,增加学位2.31万个。以“好字优先、快字当头、省字为要”理念推进重点校建设,高标准打造优质高中新标杆。在尊重各学校历史传承的前提下,通过文化价值共融、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研共建、特色发展共进等手段,探索高中扩优提质新模式。
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以“适宜融合、普惠优质”为目标,创新构建“评估—安置—支持—发展”四位一体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深化“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模式,形成“筛查评估—科学安置—康复教学”全链条服务体系。创新“双师课堂”“影子教师”等支持机制,通过个性化课程开发与医康教结合实现“一生一案”精准施教。
二、深化全链条育人新格局
近年来,南昌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形成“思政引领、多元评价、创新突破、实践赋能”的育人新格局。
思政育人一体化。创新打造“豫章‘同’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品牌,贯通学段壁垒,建立“红色基因+课程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南昌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师生赴红色基地深入开展沉浸式研学,突出直接体验和切实感受,让思政课活起来、吸引人,形成“全场景育人”新格局;联合高校共建思政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一体化”备课和红色研学活动,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升级。
探索多维育人路径。高质量推进学生体育工作,健全体育教育贯通式培养机制。积极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大力推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深化初中体育与健康评价改革,将“健康第一”理念落到实处。持续深化科学教育加法,初步形成“实验区引领、实验校示范”的协同发展格局。全市实现小学科学教育100%覆盖,建成23家校园科技馆。深化实验操作纳入学业评价改革,形成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生态。落实劳动必修课、劳动周和劳动教育清单“三大制度”,举办“科技·劳动节”,形成科技赋能劳动教育的“南昌模式”。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创新构建“三维联动”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形成“品牌活动牵引、专业能力筑基、智慧服务赋能”的教联体建设南昌范式。依托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建立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专兼职教师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认证全覆盖。以“幸福家庭成长计划”为核心打造教联体实践样板,构建“行政推动+专业驱动+数字联动”协同机制。创新开展“万师访万家”行动,形成“学校诊断需求—家庭改进方法—社区提供支持”的服务闭环。
三、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标杆
南昌树牢“强教必先强师”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师德师风水平显著提升。坚持每年选树“3个优秀”(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切实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党委书记张俐作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受邀参加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成为南昌教育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生动典范。近年来南昌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4个、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评全省中小学“最美教师”13人,全省中小学“最美班主任”11名,全省中小学“最美书记校长”11名。
教育人才引育成效显著。面向全国知名师范院校招引优秀应届硕士研究生,显著优化教师学科、年龄、学历结构。实施“洪师计划”,分层分类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同步推进教育人才三年培养计划,开展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培育、优秀校长培训、教学教研共建等项目,近三年全市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
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联动、校本落实”三级研训网络,依托国培、省培实施三年全覆盖轮训计划,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1200余场,覆盖教师8万余人次。创新“双师课堂”“名师工作坊”“师道·洪城研讲堂”模式,推动城乡教师能力协同提升、专业成长。全市现有省特级教师100人、省学科带头人167人、省骨干教师595人,教育部专家3人。
四、打造数字化转型教育新范式
南昌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通过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以数字化应用驱动教育服务升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生态,持续完善智慧应用,推动教育管理高效化、资源普惠化、教研协同化,以数字化赋能激活教育新质生产力。
智慧入学打造标杆样板。创新构建义务教育智慧招生入学平台,入学资格审核、学区划分、学位预警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实现“入学不跑腿、分班不找人”,获评“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国优秀案例。2024年服务13.2万家庭,群众满意度达99.8%,树立教育公平“南昌样板”。
智慧阅读塑造书香洪城。构建“传统阅读+数字阅读”立体化格局,依托“南昌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集成电子书库、名师导读、线上共读等功能,年均开展“滕王阁序”经典诵读、“书香少年”评选等活动数场,惠及学生80万人次。创新推出“AI主题图书展”,开放AI互动体验区,全力打造“洪城慧悦读”品牌,数字阅读参与率居全省前列,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智慧平台全域赋能。创新普通高中学考机考模式,制定全国首个合格性考试(机考)地方标准。创新打造“南昌素质教育平台”,整合280家社会实践基地,推出科技探究、非遗传承、劳动实践等六大类课程,实现“一码通城、全域共享”,助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价值链、数据链、生态链”融合的3H教研机制。课前通过学情分析智能推荐备课资源,课中实时互动精准讲评,课后分层作业靶向巩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率。开发智慧作业、智慧考试等12类应用场景,采集作业数据,生成错题微课。
从优质均衡的教育布局到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锻造到数字化转型的智慧教育范式,南昌教育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务实的行动,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