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连着作风。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是要始终聚焦师生、紧紧依靠师生、真诚服务师生。为破解当前新闻宣传存在的“自说自话、自说自听”窘境,高校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更多聚焦师生,努力践行“短、实、新”文风,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选题:走出会场,走进现场
聚焦基层一线,让师生成为新闻主角。现实中,高校部分新闻成了记录会议活动的流水账,师生不爱看、不愿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校新闻报道要改变唯领导、唯活动的工作倾向,减少会议新闻,增加一线故事。高校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师生,要把镜头和笔触对准教学科研一线,挖掘师生真正关心的话题,让师生故事成为新闻主体。
关注急难愁盼,增强新闻服务性。新闻报道不仅要“传声”,更要“解难”,特别是要聚焦教学科研、学习发展、校园管理等师生关切。要认真领悟群众路线的实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新闻采编者深入新闻现场,反映师生员工关心的实质性内容,这样才能发现潜藏的真问题,进而找到改进的方向,减少缺少“群众味”“服务味”“用户味”的“自嗨”式新闻宣传。
表达:破除官腔,拥抱网感
用讲故事的方式生产新闻。形成好文风,关键要善于讲故事。传统报道中程式化的套话,如同无形的围墙,将新闻与师生隔离开来。新闻报道要真正走进师生的心,就必须卸下“官方腔调”,让新闻表达回归“讲故事”,注重用身边的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用足、用好校园里可亲可敬、可触可感的先进事迹,把校园故事讲新、讲活。随着全媒体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汲纳、主动亲近全媒体表达方式,让新闻语言更鲜活。
强化新闻报道的可视化表达。读者和观众接受与否,是判断新闻宣传工作效果的金标准。当前,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视觉化传播已成趋势。在追求新闻可读性和新闻可视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同样需要遵循移动端传播规律,顺应当下受众收看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坚持“可视化、青春化、有网感”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视频、图集等形式,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重大主题报道的视频化传播,还应注重故事化讲述、年轻化呈现,以此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营造强烈的沉浸感,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传播:打通渠道,激活互动
打造“移动优先”传播体系。当前,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机。高校应当用移动互联思维重构传播体系,推动校园媒体融合,让校园新闻在指尖“起舞”。除了优化官网、微信公众号外,还可利用视频号、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影响力。
建立“互动式传播”模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最好的传播就是让师生成为内容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在融媒表达中,高校可采用“行进式报道,传播即内容”的手法,即通过融媒直播、系列专题等手段,在行进式传播中,充分吸收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与用户共同完成主题报道。这种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融媒产品的交互性和用户生成内容的新媒体传播生态。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从信息传递到内容共创,这种轻量化转型,正是高校迈向更加开放、自信的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标志。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