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固本铸魂提升思政引领力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雷洪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思政引领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将思政引领力的宏伟蓝图转化为体系化、精细化、成效化的施工图。固本铸魂是坚持“两个结合”、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顶层擘画。固本,固的是“根脉”;铸魂,铸的是“魂脉”。它们共同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1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政引领力“铸魂”

  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走近师生、武装师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彰显力量。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系统集成、迭代升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有益经验,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方面,锻造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新时代伟大成就,构建集体“备”、深入“研”、示范“讲”、精心“教”、强化“践”的教学新模式,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运用好实践育人大课堂。善用红色资源等,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搭建时时可参与、处处能共鸣,师生同学同讲同研同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实现智慧启迪、思想启发、信仰启蒙。

  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是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重大原则,是教材工作必须完成好的重要政治任务。一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加快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二是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动态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使之成为贯穿教材建设的“魂”。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要切实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教师要养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二是要切实增强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教育者要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判断力和思想鉴别力,做有信仰的人并讲深、讲透、讲活信仰。三是要切实提升尚学善教的业务能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本领,提升铸魂育人能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

  以新的文化使命为思政引领力“固本”

  加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供给能力,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锻炼和文化涵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高地,引导师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立足成就使命,为时代讴歌。深研主题内容生产,巩固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一是胸怀“国之大者”做好主题宣传。紧紧围绕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要决策部署、重点中心工作,更好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主流价值,凝聚师生共识。二是厚植爱国荣校做好成就宣传。聚焦“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深度展示学校发展成就,呈现爱国与荣校联动、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融合的生动画面,以强大的主流舆论引导力,把师生的深厚情感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根植校史源流,为学校塑像。以时间轴为脉络搭建传播矩阵,重塑精神文化、展现大学形象。一是向历史溯源,强化校史校情浸润。深化校史、院系史、学科史研究,深度挖掘、编研和呈现学校发展脉络,从厚重的“历史感”中挖掘红色基因,深耕红色底蕴,赓续红色血脉。二是向当下聚力,深耕学校文化标识。构建高质高效的文化传播体系,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抱负凝聚师生,在笃定的“现实感”中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断擦亮“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学校名片。

  强化情感深锚,为师生抒怀。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一是动态把握教育对象的新特点。以发现人、回归人、教育人、引领人为逻辑旨归,将现实的人、具体的人、鲜活的人作为谋划和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价值旨归。直面升学就业等学生关切的热点,运用情感锚点形成共鸣,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网络爆款。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深化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不诉自办,着力滋养师生富足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坚持以文化人,为发展造境。激发不同主体不同维度的文化自为能力,以文善境,以美育人,坚定文化自信。一是建设美丽校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延伸空间载体,凸显时代特征,着力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以校园IP形象为中心衍生校园地标等系列景观,切中师生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以可视化的情境实现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二是赋能高校治理。紧扣学科、彰显学人、突出学术、联动学堂、精育学子,涵养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探索寓文化激活、文化自为与文化塑造于一体的育人体系,以文化治理实效赋能学校事业发展。

  (作者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机关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3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