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培养更多乡村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吴虑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培养更多的乡村技能人才

  “三农”事关国计民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要优化农业技术体系、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制度结构,重构农业发展新动能和乡村价值。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培养更多的乡村技能人才。人类历次生产力跃升都触发了人力资本结构的深刻调整,农业新质生产力也必然会突破对劳动者数量、体力和经验的依赖,转而强调数字技能、创造性劳动力、绿色生产意识和全产业链思维等。这将快速拉大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运用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力资本缺口,带动对智能农机工程师、农业数据分析师和乡村职业经理人等乡村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长期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农村地区面临地理空间、人口结构分布、经济发展“空心化”和劳动力“离农化”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孺化加剧。鉴于此,亟待通过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和健全涉农培训体系,让更多乡村技能人才涌现出来。

  以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在地化变革提振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要强化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办学特征,明确“为农、兴农、富农”的独特办学定位。根据农业科技水平、生物技术前沿、农业跨界一二三产业趋势和区域农村产业特色等,推进涉农学科一体化改革,科学布局生物育种、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农业信息工程、生态修复、食品营养与健康、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乡村治理类等急需学科专业,探索“智慧农业+”交叉学科,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同时,加强校地联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在地化变革。农村职业教育要嵌入县域和乡村文化场域,充分挖掘地方性资源并转化为职业教育供给,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让知识技能学习发生在学校、田园、庭院和工厂等,增进学生“为农”认同感,使人才链贴近产业链。

  以大职教观统整育训资源。地方政府可牵头整合分散在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职教中心、民办成人职业培训机构、乡镇(村)科协、科技小院和农业企业等主体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同时聚合区域内的科技特派员、“新乡贤”、“土专家”、科技示范户等重要科普力量,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育训网络体系,组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四大专项培育工程等。要重点面向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开展创业培训;面向农村年轻群体加强数字技能、绿色技能、智慧农业、数字物流、电商销售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更多紧跟数字农业前沿、熟练现代农机装备、擅长经营管理的农业人才。

  以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优化育人模式。职业院校要联合农业科学研究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攻关“卡脖子”技术,开设智慧农业微专业,构建“技术研发—应用转化—教学实践”闭环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激活创新链与人才链的协同效应。同时,深化职业院校与农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组建专业群,共同研制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破除校企资源壁垒。校企应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优化农业生物技术转化应用场景,促进“实验室—农田—市场”之间的无缝衔接,增强学生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的认知应用。

  以数字化增强乡村技能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可搭建“政—校—企—村”动态信息共享平台,定期监测农业产业技能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匹配度,及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与专业、农企与院校、就业与教育联动发展;动态评估职业培训效果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农民技能学习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调整培训内容,提升培训针对性。此外,职业院校要整合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创设沉浸式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拟场景,开展绿色生产、农产品运营实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联合相关机构开发数字农业学习平台,汇聚农业科技成果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普资源,并优化手机终端的智能搜索和资源推送功能,以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