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史辛)7月17日至19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大会在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举行。临沂市罗庄区各学校书记、校长(园长)、业务管理骨干,以及高新区、河东区、沂河新区、郯城县、费县、市直学校等共计900余人参会。
大会围绕“深化课改赋能成长,融合创新共育新人”这一主题,聚焦“新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两大内容,深入探讨教育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开幕仪式上,临沂市罗庄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文峰在讲话中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新,也是对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知识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挑战和重构。要求全区教育系统勇担时代重任,提升罗庄教育未来核心竞争力。临沂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志鹏在大会上肯定了临沂市罗庄区在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探索及展现出的创新担当精神。同时提出要积极推进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学校课程建设,推动学习方式变革。
为期三天的会议日程紧凑而丰富,多位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褚宏启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为题,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系统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褚宏启结合多年政策研究成果,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改革框架:以课程标准为引领,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评价改革为保障。他特别分享了北京、上海等地在跨学科学习、项目式教学方面的成功案例,为区域课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周文叶在报告中指出,新课程评价的核心在于“素养导向”,强调评价应从传统的知识记忆转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针对传统评价的局限,周文叶分析了当前课堂评价中存在的“点式提问”“教学评脱节”等问题,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逆向设计、任务驱动等方式实现素养目标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指出,传统教学存在“负担重、效率低、后劲弱”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知识结构扭曲和学习方式单一。为此,他提出教学改革需实现知识理论转型,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并倡导“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唐立宁强调,创新教育应包容“小创新”与“大创新”,通过项目式学习和情境化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拔尖创新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通过科学方法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唐立宁表示。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引用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数据,强调未来职业市场对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需求。她以DeepSeek、Kimi等国产大模型为例,展示了GenAI在作业设计、个性化辅导和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并分享了“提示词公式”“SOLO模型”等工具,帮助教师避免“垃圾输入”和“AI幻觉”问题。
闫寒冰呼吁教师从“技术使用者”升级为“智慧助教设计者”,她强调:“技术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只有伦理护航、应用驱动,才能让AI真正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解放教师的创造力。”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陈波教授强调,教师应当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AI作为教学创新的有力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薛贵指出,传统“少年班”模式存在选拔面窄、压力过大等问题,而脑科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他呼吁建立“选拔-培养-评价”的全链条体系,让脑科学真正赋能因材施教。
会议期间,罗庄区四所中小学代表——临沂第十八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志国,临沂第四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临沂第四十中学党委书记刘峰,临沂第八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韩连信以及沂堂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洪林分享了各自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
罗庄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毛锦瑞主持会议并进行会议总结,他表示,接下来要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学习方式深度变革,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育人模式转型。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