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动各级学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区域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周仁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教育系统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课程教材融入、拓展主题实践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熏陶等方面,全面推动学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夯实课堂课程之基,加强教育教学主阵地建设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贵州省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强化指导支持。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目标及具体实施路径,统筹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选题纳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选题指南》,备案相关研究课题100余项。自2023年起,联合省民宗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评选,至今已评选49所。

做好课程融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相关教育内容纳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融入历史、语文等相关课程,融入主题班会、主题团课党课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践,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如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打造了黔南民族民间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省级精品课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充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

用好规定教材。将《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教育教材统一部署、分别落实到全省小学五年级、初中七年级、本科高校一年级学段使用,并开设相关专题教育课,鼓励学校用好规定教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如都匀第八完全小学创新课程+活动+合作的教育模式,课上用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课下组建红领巾山歌社团、龙狮等特色社团,开展看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寻红色足迹、探访家乡非遗技艺等活动,实现课内知识课外延伸,该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建强教师队伍。贵州省在落实国培计划项目中,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培训;举办贵州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师资培训班等;组织选派教师、管理人员参加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和各类学校开展贵州省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集体备课会活动,围绕弄明白为什么学”“怎么把课讲好讲活”“怎么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三个方面,通过线上学习+线下研讨方式,探索案例教学+实践体验+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线上听课人数超过4万名,建强教师队伍,多方式多渠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工作方针,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

锚定核心任务目标,凝聚合力组织实施。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委员会印发《贵州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行动方案》,聚焦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和学校四大领域实施普通话应用提升行动,聚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妇女儿童、大中小学生三大人群实施普通话普及攻坚行动童语同音计划,聚焦乡村振兴实施语言文字赋能行动,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普及。

紧盯推动乡村振兴,深化语言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同语同心·乡村振兴贵州省“9+N”推普乡村行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全省9个市(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示范村落、民族文化特色景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等地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高校对口帮扶4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计派出专家、教师及志愿者共计2500余人次,培训被帮扶县的教师、基层干部及青壮年劳动力3万余人次,举办语言文化宣传教育活动300余场次。

强化赛事科研驱动,丰富推普工作载体。连续举办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贵州省主题活动,连续6年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2025年首次联合省委宣传部开展贵州诗词大会。2024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语言文字专题获45个立项。2025年,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增加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专项课题。全省已创建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5个,其中国家级基地5个。2025年,国家语委批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建设中国东盟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大中小学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20253月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贵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红军长征经过贵州9个市(州)的60多个县(市、区),革命遗址2078处,其中长征文物751处。2019年,中央将贵州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贵州教育系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将红色文化厚植实践教育全过程。

抓特色,统筹推进发展。开展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围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主题,在全省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大力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工程,用好红色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书香校园”“书香机关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全省教育系统师生阅读深入开展。

抓重点,探索融合模式。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等内容纳入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融入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鼓励学校开发相关通识类课程,把红色教育融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常态化德育工作中;利用通道、墙面、走廊等,把红色文化作为提升校园环境教育张力的重要内容,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基因入灵魂。

抓创新,推广宣传示范。形成了以五个一为教学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开放课堂(考察一批当地红色纪念地、聆听一场名师红色讲座、观看一次红色演出、开展一些红色纪念活动、收集一些红色资料)。打造了红色育人十个一特色思政实践活动(牢记一种红色精神、上好一门红色课程、聆听一次红色讲座、观看一部红色影视、诵记一首红色诗词、讲述一个红色故事、传唱一首红色歌曲、精读一本红色书籍、重走一次长征之路、撰写一篇红色文章)。建设了以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教育为主体的微课和案例库。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广泛深入宣传教育,持续营造凝心聚力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2023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短视频、融媒体产品等传播形式,以实践、研学、宣讲等方式,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多方式多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创办贵州教育大讲堂平台,通过创新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政策理论宣讲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影响力扩大教育理念受众范围,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利用新媒体手段凝聚教育合力。结合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协同江西省、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策划播出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长征精神之美》,节目视频全网点击、点赞和播放总量超2亿次,全国78家主流媒体账号合计转发有关消息177次。制作播出的《语言文字之美》专题节目,全媒体平台播放量超1.7亿次。

依托全省49家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红色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等校外资源,开展贵青杯”“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实践筑梦 强国有我”“石榴籽一家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省辅导员代表、最美大学生代表开展向阳黔行思政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举办薪火黔行——“辉映红飘带·传承长征魂红色文创设计大赛等,创作红色题材诗词、美术、音乐、舞蹈作品,创编的《筑梦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红色文化主题节目,连续多年参加央视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

在中小学组织培养小小红色宣讲员,高校组建宣讲团,培养新生代争做代言人、推动小队伍展现大风采、接续铸牢红领巾传承家国情15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走进各高校、中小学、博物馆进行红色宣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2024年,9个市(州)教育局及25所高校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195场,覆盖2.3万余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贵州教育系统将继续准确把握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系统贯通融合,坚持有形有感有效,循序渐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贵州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

责任编辑:吴绍芬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