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扬学术报国优良传统 开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云南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234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勉励云南大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入选教育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改革试点为契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发扬学术报国优良传统,不断开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局面。

树立学术报国理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基础

云南大学从创建至今,不断开拓进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同频共振,坚守从实求知”“学术报国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30年代,面对中国西南边疆危机,学校明确提出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宗旨在于救国之图1938年,顾颉刚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写就《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分裂中国的企图。1939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系,着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和民族学中国化,积极推动学术研究救亡图存。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全国民族识别和民族大调查的工作,推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助力云南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1999年起,学校组织开展了跨世纪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综合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就。自2003年起,该项目扩展为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调查,为国家制定、完善民族政策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和科学数据支撑。

2019年,云南大学牵头联合广西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延边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联盟,组织实施了中国边疆地区民族社会发展调查,建立了一套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特色数据库。2022年,云南大学启动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整合国内10余所高校800多名师生赴42个县(市、区)、348个行政村、696个自然村和9048个家庭,进行混合数据收集与实地调查,为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科学决策依据。

一代代云大人的艰苦奋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奠定了云南大学从实求知”“学术报国的优良学术传统。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建设

云南大学先后制定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计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创建方案》等,扎实推进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并于2024年获批云南省首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组织专题读书会和举办学术讲座的方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在全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建设与教学,开设14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深化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华民族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打造省级一流课程中华民族发展史纲”“中华民族风俗文化等课程。二是选取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组织专题读书会,开展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领悟。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究。一方面,基于云南省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重大事件,开展实证研究和民族学理论创新研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民族学理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体制机制等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理论贡献。近年来,出版西南研究丛书”“边疆研究丛书等多部丛书,以及《论重建民族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社会经济地图集》等120余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学校教师在《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400余篇论文。《共享富裕:澜湄流域跨境民族脱贫减贫实践》《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等著作作为我国外交礼物被赠予相关国家。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学术团队,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目前有13位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担任国家级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获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2人获其他部委重点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160余项。相关研究获多项省部级奖项。同时,学校获批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创新与民族工作实践省级创新团队,入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信息直报点,提交110余份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

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良好氛围。第一,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资源。按照学科+馆库的思路,建立云南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集中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就;建成影视人类学综合数据库,组织师生拍摄1600余部民族文化影片,积累时长达4000余小时的影视素材,其中有8部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15部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第二,构建人才培养全过程型师生学习共同体,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会。2023年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书目导读》教辅材料,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流传》系列短视频,让全社会共享阅读成果。

第三,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利用班会,基层党、团活动,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活动。组建民族文化艺术社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建强基地平台,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一是搭建1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设立14个田野调查和实践教学基地,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联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学基地,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理解。

二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寨,通过组织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形式,帮助学生有效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学校理解中国育人品牌活动获评3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5项云南省思政类工作奖项、1项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奖项。

三是打造中国民族边疆新型智库。按照走出校门建智库,深入一线建智库,问题导向建智库,开放协同建智库的思路,建成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首批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民族教育教材与管理政策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智库平台。

四是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层论坛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和工作方式创新,努力打造集理论创新、成果宣传、合作交流为一体的智库论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

强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下一步,云南大学将进一步围绕以下重点抓好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贯彻落实:

抓好云南省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调研。以问题为导向,对全省30所本科院校、100所中小学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及时调整完善试点任务清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准。

组织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手册。牵头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汇集省内外各学段知名专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家委员会,研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云南大学行动方案》和各学段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大纲等,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手册。

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创建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校园行”“昆明行”“云南行”“边疆行”4条特色实践路线。实施铸牢共同体·青年西南行实践计划,开展 理解中国系列活动,设立民族地区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学生项目,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教改项目申报及优秀教育教研教改论文、优秀案例征集工作,遴选师生团队深入地州开展调研服务彩云南,同心共筑中国梦国情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制作铸在我云·学行篇系列视频。

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平台。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学院,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质课程、案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分层分类实施、互动体验强化等方式,推广具有广泛参与性和持久影响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经典活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题教室和线上民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各族学生跨区域同上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游一个馆活动,增强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跨越时空界限感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骨干教师选育机制。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大中小幼优秀教师,配备专门指导教师、配套优质资源、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按照强化教学创新力、提升学科融合力、形成教育影响力策略,培育一批把课讲好、讲活、讲透、讲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单笑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