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在确保政治方向上下功夫,坚持党的领导;在优化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打造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深化教育内涵上下功夫,创设全方位育人场 域;在创新教育方法上下功夫,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强化教育评价上下功夫,推进有效评价机制。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和完善机制保障,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教育;立德树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将其纳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教育领域深入推进相关工作,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在确保政治方向上下功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深入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完善教育领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承担起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教育的政治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契合。从教育方针的制定到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坚持党的领导应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政治观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坚实政治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精髓,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覆盖了社会主义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相契合,为教育提供明确价值导向。教育工作者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及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遵循教育规律,确保落地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保障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严格遵循正确导向,坚决抵制任何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破坏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的行为,真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在优化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体系,要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涵盖不同学科领域、教育层次与阶段。重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育人潜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巧妙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与需求,设计相应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学校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历史遗迹及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又彰显民族特色的课程。[1]在多元文化课程中立足红色底蕴,赓续红色血脉,有效融入各民族元素,以此拓展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打造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选择,拓宽教育边界与渠道。
提升课程整合的综合育人效果。课程整合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模块,避免教育内容重复与碎片化,强化课程系统性和连贯性,全面提升综合育人成效。注重加强校内外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馆校社联动的积极作用,将“小课堂、大社会”相结合,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教育实践性与感染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要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学校要坚持全员育人,逐步健全以德育和思政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班主任深入参与的教师队伍,成为塑造学生高尚品格、优良品行、高雅品位的大先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注重政治引领,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教师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专题培训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开展精准专业培训,提供师资保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与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方法、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等,满足不同教师学习需求。通过精准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具备民族团结教育能力的教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专业素养。根据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的表现与贡献,建立并完善教师思想政治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与措施,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学校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机会,鼓励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支持参加多样化培训和进修活动,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
在深化教育内涵上下功夫
坚持全场域育人,深化教育内涵。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引导学生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文化认同,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各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交流融合、中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根基,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前往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参观学习,亲身体验、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深入探索并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育内涵表达方式。结合当代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采取多种方式探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时代需求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思考与讨论,感悟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同拼搏的精神风采,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认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自信宣讲活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心灵。
强化实践育人,拓展教育实践内涵外延。学校积极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校际、地区间文化交流活动,拓宽教育范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学生联系生活,与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互动,分享文化特色与学习经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衔接,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培育社会责任心。
在创新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聚焦资源、活动、应用等环节,创新教育方法,探索多样化教育模式,增强感染力与互动性。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建生动逼真的民族团结教育场景,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的文化风情与历史场景,沉浸感与体验感凸显、参与度和自主性增强。
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及学科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特色课程,创新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让青少年在课堂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科教学吸引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加深理解与感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积极搭建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引领各族学生共事共学共享共乐。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扎实有效的内容,促进各族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氛围。学校通过多元化渠道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组织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帮助家长树立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借助家长会、家访、社区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拓宽教育外延渠道。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民族团结意识与家国情怀,树立良好榜样。[2]积极营造氛围,通过媒体、网络、公共场所等渠道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注度与支持度,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坚实保障与支持。
在强化教育评价上下功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机制,是当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情况纳入督导评价内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成效。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评价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展开,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全面反映教育成效与质量。评价内容覆盖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实践活动各环节,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体现教育要求与目标,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导向与依据。评价方法要综合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方式,全面客观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为教育决策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涵盖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学校管理等环节,能迅速识别问题、调整策略并优化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与提升。结果性评价则对活动最终成果进行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变化情况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两种评价方式结合,全面客观反映实际情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改进与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反馈评价结果促进改进与提升。向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涵盖民族团结意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维度成长,激发学习动力,改善行为习惯,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素养。向教师反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教学效果,深入了解教学优势与问题,鼓励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向学校反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整体情况与存在问题,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促使学校调整教育策略改进管理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深入发展。通过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形成教育评价的闭环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提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六个方面下功夫,需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规划和布局谋篇,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更好地实现有形有感有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生.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选择、侧重点及其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08).
[2]钟兰芳,李婧.教育强国蓝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功能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25(03).
❋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202427215727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成顺系辽宁教育学院辽宁省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副研究员,何冬梅系辽宁省灯塔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吴绍芬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