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讲好“三个故事”为抓手,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积极推进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过程中,果洛州将引导全州各族师生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切实为果洛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精神力量。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育人机制
果洛州坚持“全员覆盖、资源共享、分类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方面,果洛州遵循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由浅至深、螺旋上升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成为各学段学生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果洛州积极打造“理论+实践、集中+常态、校内+校外”学习矩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教师培训、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
下一步,果洛州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全要素协同育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州县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职责。青海省教育厅成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指导与资源协调。果洛州成立试点协调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同时,压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主体责任,确保相关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健全育人机制。研究制定《果洛藏族自治州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明确阶段任务分工,构建“全学段贯通、多主体协同、特色化实践”的育人体系,以破解传统教育模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碎片化、浅层化的问题,探索出适应各学段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国民族地区打造可复制的“高原育人模式”,履行好教育使命。
锻造教师队伍,全方位铸魂育人
为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果洛州努力建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开展全省全州“新时代 新家乡”集体备课、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研究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培、省培、州培计划,提高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功底和育人能力。
下一步,果洛州将进一步采取系统性措施,全面提升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力。首先,以理论锻铸师魂。依托党组织生活、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组织教师通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其次,以评价提升教师动力。每学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评选,设立最佳思政融合奖、最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例奖。同时,深化绩效考核,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育人能力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教学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模式成效等纳入核心评价指标,实施动态跟踪,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增强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力。
再次,以平台汇聚教师智慧。实施种子工程,每年选派20名骨干教师赴高校研修,培养学科带头人。实施燎原计划,开展全员轮训,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文化浸润策略”三大模块培训。实施“青蓝结对”,建立老中青教师帮扶机制,每位名师带徒不少于3人,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最后,以教学科研提升教师交流。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发展共同体,每学期开展“学段衔接教学观摩周”。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线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活动,实现州县校三级互联互通。同时,在线下组织跨学科协作教研、微课教学与反思、教师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
增强示范引领,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果洛州教育系统通过强化标杆引领,不断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量。一是持续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政课的制度,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以上率下推动“全员育人”责任落实。领导干部带头讲好“三个故事”,让“五个认同”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底色。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构建“课题研究驱动、名师工作室引领、跨学科协同教研、互联网资源赋能”的四维教研体系,打造一批思政“金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及单位的示范引领效能,推动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从“点上开花”迈向“面上结果”。在前期青少年管乐团和“从黄河到长江”音乐思政课基础上,深化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内涵的艺术教育思政品牌。
下一步,果洛州将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在课程育人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引领作用。一是规范课程开设。学前阶段开发“果洛娃娃爱中华”系列资源包,包含绘本、游戏材料、韵律活动等,培养儿童文化感知,进行情感启蒙。小学阶段结合《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材,组织“中华文化故事会”,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中学阶段全面落实《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的内容,开发“红军长征在果洛”历史案例集,辅助教师教学,利用可触可感的家乡案例,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是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强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开发基于专业课程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拓展包,制作“红色文化”VR系列课程,构建“专业课程—校本实施—数字化支撑—实践强化”的完整链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知识传授到情感认同、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参与的全方位覆盖。
开拓社会大课堂,拓展教育教学方式
坚持“领学解读、多元教育、激活认知、润物无声”,用心、用情、用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第一,立足中华民族文化根脉,融合果洛地域特色,深挖“果洛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故事、果洛长征故事、陶振华事迹等红色资源中各民族先辈共同参与果洛和平解放与建设的精神内核,在具象化情境中挖掘育人元素,以果洛红色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浸润校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第二,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感恩 成长”主题班会、“新时代 新家乡”主题思政课、“追寻足迹 铸魂育人”行走的思政课,举办艺术节、体育比赛、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活动,积极探索课后服务新路径,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在他们心中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第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多种方式,有效发挥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阵地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第四,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育人桥梁。广泛开展夏(冬)令营、社会实践、交流研学等活动,构建起跨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作的“朋友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7”对口支援思政课研学实践基地等打造成为全州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课堂。
下一步,果洛州将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全链条以文化人。一方面,全面建设实践基地群。以果洛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核心,整合班玛红军沟、建政纪念碑、陶振华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馆,用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传承红色文化。同时,基地群还包含多条实践路线。第一条是文化研学线。结合《雪山大地》文化IP,打造“作家笔下的中华文化”研学路线,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藏羌文化走廊上的跨区域合作,有效保护和利用走廊内的文化资源,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激发青少年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立志为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作贡献。第二条是发展成就线。对接上海援青工作组,展示对口支援成果,并开展“从黄河到长江”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成就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第三条是红色研学线,挖掘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故事,探寻当年红军与当地群众交流合作、互帮互助的历史场景地。加强与四川、甘肃交界地区的沟通协作,打造跨区域的红色研学大环线。第四条是生态研学线,引导学生保护珍惜野生动植物,守护“中华水塔”。
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活动载体。一是开展“六个一”主题行动,即读一本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唱一组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歌曲、访一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绘一幅家乡发展画卷、做一件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事、写一篇心得体会。二是开展跨区域交流,即每年组织中小学生赴对口援建省市开展“民族团结夏令营”。与上海市虹口区共建“空中石榴园”VR体验平台,实现中共一大会址与果洛红色遗址云端互联。举办“沪果少年说”演讲赛,开展“我眼中的中华文明”等主题活动。三是开展牧区流动教育服务。配备多功能研学车,搭载AR教学设备,开发系列微视频。组建“红旗宣讲小分队”,带领师生利用研学课、寒暑假等机会深入边远牧区开展“帐篷课堂”活动,在“帐篷课堂”中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景教学模块,提升流动教育实效。
责任编辑:单笑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