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赵柏暄)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幼儿园的操场,6岁的孟嘉鑫攥着软式曲棍球杆,追着橘色小球跑个不停。“慢点跑,别摔着!”教练员夏婷婷蹲在一旁,手把手教孩子们握杆姿势,“我们开展‘森林运输队’游戏,幼儿化身小动物,用‘魔法棒’(球杆)护送‘蛋宝宝’(软球)回家,孩子们每天都盼着上这节课。”
顺着孩子们的成长轨迹,走进莫旗民族实验小学的操场,六年级的孟阿腾额头上挂着汗珠,刚完成一次漂亮的射门,队友的欢呼响彻校园。“我练曲棍球两年了,今年还获得了U12男子组全国冠军!”他扬起晒成小麦色的小脸,“现在每周两节曲棍球课,比上体育课还开心!”该校教练苏军指着办公室的训练计划说:“全市中小学都把曲棍球纳入课程,光我们学校就有130多个孩子加入社团。”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呼伦贝尔5个旗市区的51所中小学校及4所幼儿园里天天上演,当地“周周有训练、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仅校际联赛便有超过5000人次参与,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
曲棍球不仅带来荣誉,更铺就成长之路。在莫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曲棍球训练馆里,16岁的郭悦明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器材制作。“以前我只喜欢打球,现在对制作达斡尔族的‘贝阔’(传统曲棍球)也很感兴趣。”郭悦明说,通过学习明白了曲棍球运动不仅是一项亟待推广的体育项目,更是一个能串联文化传承、健康育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更多像郭悦明这样的学生既能延续热爱,又能拥有长远发展,该校先后与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扎兰屯职业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系统性构建“教育升学+职业发展”双通道培养机制。
“未来,我们将以‘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曲棍球的魅力,让非遗在运动中焕发新生’为目标,持续推动曲棍球运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赛事品质,让这项古老而鲜活的运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健康伙伴与文化向导。”呼伦贝尔市教育局体卫艺科负责人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