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破壁融合 跨界攻坚——陕西科技大学探索“大轻工”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冯丽 雷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夜色深沉,陕西科技大学化工楼实验室灯火通明。王晨教授俯身观察着实验器皿中微妙的变化,她与团队研发的碳量子点驱油剂正迎来产业化曙光。这些以废弃氨基酸为原料、通过绿色工艺制备出的纳米驱油剂,能有效破解低渗油田开采难题,唤醒岩石微缝中“沉睡”的石油资源。

这项成果是陕西科技大学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结晶,更是学校面向国家战略、构建“大轻工”学科体系的一个生动注脚。

破壁:构建“大轻工”新体系

在传统认知中,轻工业常被视为“小炉匠”式的技艺,与“国之重器”相去甚远。但在这所历经“三创两迁”的高校,轻工正被赋予新的内涵。

“‘十三五’以来,‘轻工强国’战略全面深化,202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八大轻工’发展理念,为我们指明了转型升级路线图。”陕西科技大学校长黄剑锋说,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学校正在探索一条跨界融合的新路。

学校创新构建了“12356”学科体系:以轻工特色为核心,通过数字赋能和艺术赋值双轮驱动,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新使命、学科产业互馈发展新范式、人才培养新标杆三新定位,组建新质轻工、新材料、食品与健康、数智、文化创新五大学科链,实现机制、师资、育人、科研、服务和国际影响力六个维度的全面提升。

学科办主任黄峻榕说:“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枢纽。打破壁垒、推动交叉,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明晰了战略蓝图,全校上下开始紧锣密鼓推进学科链建设。校领导担任“学科链长”,各学院联动制定“施工图”和“时间表”,还在每个学科链创新设立“功能型”党组织,让党建引领贯穿发展全过程。

融合:五链协同催生聚变能量

“我们聚焦‘品质轻工、特色轻工’目标,在两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下不断拓展新方向。”“新质轻工学科链”负责人吕斌教授介绍说,团队将高性能电子元器件集成到纸基、皮革等柔性材料上,实现柔性电子器件的创新制造,为可穿戴设备、智能包装等领域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

服务于“放心轻工、特色轻工”目标的“食品与健康学科链”已在三秦大地结出硕果。教授袁跃锦主持的干果类水果全程机械化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解决干果种植地形复杂、机械化难度大的行业痛点。这是食品学科与机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突破。

副校长陆赵情说:“过去各学院‘单打独斗’,现在‘集团作战’。我们通过经费与学科链建设挂钩的模式,构筑覆盖全校的学科链生态体系。”

在全新体系推动下,陕西科技大学的多学科融合成效显著。张美云教授团队通过轻工、材料、化工等学科交叉,研发出高性能芳纶先进绝缘与结构减重材料,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已应用于飞机、高铁等领域。

“就像用纸做‘蜂窝板’,既要轻如羽毛,又要坚如钢铁。”团队成员宋顺喜手持样品介绍说。这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三年获国家专利167项,成果转化金额超2亿元。

学校“地下文物保护研究院”融合轻工、材料、设计三大学科优势,运用先进材料和技术为珍贵文物“把脉问诊”。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已开发出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保护技术,用现代科技守护千年文明。

进阶:服务社会展现大情怀

在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展上,一组融合汉唐纹样的智能包装设计引人注目。“轻工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指着汉唐风格陶瓷餐具,“文化创新学科链”负责人刘宗明教授说。作为全国首批设计专博点之一,学校以艺术赋值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引领轻工产品从“功能满足”向“艺术增值”蜕变。

今年4月,第五届光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在该校召开。“学校正推动轻工行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跃迁。”光电成像与智能信息处理团队负责人雷涛说。该团队在国防、医疗、民生等领域推动图像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一批师生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在三原县苹果科技小院,研究生们协助当地企业开展苹果汁质量安全检测及苹果渣综合利用研究。研究生冯玉琪的600余篇田间日志,详细记录了技术推广的点点滴滴。“我们不仅记录数据,更见证科技如何改变农民生活。”她说。这样的科技小院已在陕西多地开花结果,累计培训农户300余人次,研发新技术3套。

目前,学校有5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面向‘十五五’,学校将始终坚持立足轻工行业,聚焦国家战略、轻工行业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大轻工’学科建设为引领,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加快构建五链融合的大轻工学科集群,推动实现学科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贡献度的整体进阶。”校长黄剑锋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通讯员 雷超)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