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数智赋能体育教学,深化育人综合实践,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双线协同·三力驱动”的育人模式,真正做到以体筑基、以体育人。
双线协同:
夯实校内外综合育人根基
学校通过内联线、外拓线两条育人主线,实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育人资源的整合。
内联线——跨学科融合:学校立足体育学科,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知识,通过系统化的体育教学促进五育融合:实施体育德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开展跳绳感统练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引入非遗体育项目,以体育美;创设劳作情境,提升学生劳技水平。学校还打破学科壁垒,围绕不同主题开设综合课程,如开设“非遗醒狮”课程,各学科围绕醒狮主题进行教学,达成本学科的育人目标。
外拓线——校家社协同:学校以“学、练、赛、评、管”一站式服务助推学生全面成长,通过校家社协同,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综合育人。学校基于智慧体育驾驶舱、智慧体育家庭作业小程序、智慧体育锻炼APP,将学生课堂教学、课后锻炼、校外锻炼的数据与家长、社区共享,为家长指导、陪伴、督促学生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学校请奥运明星进校园,借力社区体育设施硬件,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力驱动:
发挥体育的五育融合载体作用
三力驱动是通过三种育人载体与场域,充分发挥体育在五育融合中的载体作用。
课程融合力:以体为基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美健·美优·美满”三维健体课程为基石,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全面建构“美好体育”融合课程体系,包括健体的基础课程、促智的美育课程、启美的美韵课程、润心的美德课程、巧工的美劳课程。
2022年广州市体质健康抽测显示,学校学生体质总体优良率达76.19%,优秀率为42%,及格率为100%,远高于国家体测优良率的要求。学校立项省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训练德育渗透实践研究”,提出在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的三原则,并根据体育项目和学生特点进行育人。学校将舞龙、舞狮、咏春拳等非遗项目融入校内课程体系,并开展“一班一非遗”主题特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和体验,并出版了专著《非遗润童心》。学校还通过构建“双动”(体育运动与劳动实践)课堂,实现体育与劳动的有机融合,并成功申报省级劳动课题。
榜样引领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以奥运榜样和智能追踪习惯为引领,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内驱力,具体做法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校普及体育特色项目;二是依托学校独特的奥运体育明星家长资源优势,请奥运体育明星进校园,开展宣讲与互动、代言校园赛事、参与教研与指导体育比赛等活动;三是为学生搭建展示和比赛的平台,培育班级特色运动队;四是通过班际体育比赛筛选有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代表学校参赛;五是在学校橱窗、红领巾电视台、校园网展示体育冠军的榜样事迹,发挥校内体育明星的引领力,激励全体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技术支撑力:数智赋能小学体育多场景育人。通过数智赋能打造覆盖“学、练、赛、评、管”的智慧体育场景,实现课堂与家庭数据联动。学校完善智慧化运动场景,实时监测学生运动表现数据,为学生建立动态健康档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深入分析学生个体差异,精准设计分层训练方案,动态调整运动负荷与技能教学策略。借助数智赋能,学校构建起“精准诊断—智能干预—动态优化”的智慧育人新生态:学校数据驾驶舱集成6大类28项核心指标,为教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持;学生可随时随地参与智能平台支持的技能比赛,如跳绳的速度跳、体能的开合跳等;实现了实时多维评价,分析学生各项目、各阶段成绩变化趋势,实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象化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ZXDY003]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