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篮球场上,小球员们激情四溢,你争我抢,汗水尽情挥洒;场边,啦啦队的加油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这场精彩的比赛,不仅是小运动员们的热血竞技,更是学校十年来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
实施体育教师包班制
“我们的改革,源于一个发展困境。”学校体育组常老师回忆,“那时的体育课面临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教师刚熟悉一批学生,第二年就又要面对新的班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同班级之间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打破这一困境,学校大胆创新,提出了“体育教师包班制”:一位体育教师全程负责一个固定班级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持续跟踪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这一举措在初期引发了教师们的担忧:责任加重,自己能否胜任并长期坚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在体育课上的变化有目共睹。“看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日益高涨,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都在逐步提升,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学校体育组王老师欣慰地说。从此,这场体育教学改革如同播下的一颗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发展至今,体育教师包班制经历了四轮进阶。每学期设置3节基础课和2节专项课,篮球、啦啦操等专项课程交替开展。
打造更有参与感的课堂
走进四年级的啦啦操课堂,学生们正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演练。教室里,电视上的AI三维体态追踪工具实时反馈学生的动作得分。教师在一旁耐心指导动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互评。
“这样的课堂让我更有参与感。”学生表示,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自己的动作更加标准规范,还学会了如何给同学提出合理建议。
课堂外,阳光篮球赛、全员悦动节、跳动校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接连不断。“孩子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能参加篮球赛,能自信满满地带领大家做操、跳舞。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多,我们家长特别开心。”一位家长由衷地感慨。
教师从“教书匠”迈向“育人者”
这场体育教学改革,也重塑了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上课。但现在,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记录学生的体能发展动态,定期组织班级赛事,真可谓是‘一人多能’。”学校青年教师程老师说。
为助力教师成长,学校建立了三大机制:一是集体备课机制,每周五下午,体育教研组都会组织集体教研活动,教师们共同钻研新教材,精心打磨教案;二是课题研究机制,围绕“教赛融合”这一核心主题,教师们深入探讨班级赛事的具体开展形式和组织模式,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出最能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三是技术赋能机制,教师学习使用AI工具,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的“含智量”。在三大机制的推动下,教师们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稳步进阶,教学经验愈发丰富。
今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令人欣喜的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早已在践行这些先进理念。从日常课堂教学到各类体育竞赛,从课程体系构建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始终坚持“教—学—赛—评”一体化的探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