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要细心,讲课要诚心,回应要耐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吴边把“三颗真心”,融入援疆的课堂教学里。他每次备课都把知识点剖析细致,将讲课的语速控制好。吴边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准确理解新知识。即便遇上有学生反复追问同一知识点,他也循循善诱地进行讲解。
正是这份执着与热忱,让吴边与广外援疆教师杨韶刚,赢得喀什大学很多师生的尊重,分别获得“广东最美援疆教师”与“优秀银龄教师”的荣誉。近年来,广外逾百名师生参与援疆建设、志愿服务等工作,为新疆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广外党委书记石佑启介绍说,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广外所能”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在教育援疆中展现担当作为。广外通过选派干部教师、定向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平台等方式,不断拓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教育援疆从“精准帮扶”走向“共同成长”。
如何让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重点在于构建精准、可持续的帮扶新体系。2024年9月,广外与喀什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明确了扎实的合作内容,制定了细致的合作机制,聚焦推进“造血式”支援。
作为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广外在教育援疆中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广外助力下,喀什大学推动“外语+法学+专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广外校长闫相斌看来,教育援疆,师资是关键。广外与喀什大学共同建强师资队伍。双方在涵养优良师德师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协同科研创新、搭建访学进修平台等方面,协同用力、久久为功,以教师长远发展支撑学生成长成才。
援疆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科研经验与方法。吴边将广外优势资源,与喀什大学的具体实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者相结合,实现广外经验的“本地化”。吴边组建了“商贸翻译”“翻译教育”等三个研究团队,不仅提升了翻译学科的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更授喀什大学“发展优势学科”之“渔”。
近年来,广外与喀什大学还在科研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上寻求突破,共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广外与喀什大学立足双方的区域优势,深化对外贸易、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和涉外法治等方面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黄思明 李韬 记者 刘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