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普通话+职业技能”,助力彝家姐妹“绣”出幸福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25 作者:钟兴茂 陈朝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钟兴茂 记者 陈朝和)“各位直播间的朋友们看,这是我们彝绣特色的‘瓦拉’纹样,一针一线都藏着祖先的智慧……”近日,在第28届全国推普周语言文字工作成果展示暨群众性体验活动现场,身着传统彝族服饰的绣娘们正低头捻着五彩丝线,手中的银针在绣布上轻盈穿梭,同时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手机屏幕另一端的观众讲解彝绣技艺。

绣娘们穿针引线间指尖绽放着赤红的花朵、墨绿的山峦和靛蓝的河流。而距绣架不足一米处,另一名绣娘正对着补光灯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手中的彝绣文创包。针线翻飞与直播带货声交织,构成了凉山“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展区最生动的画面。这个充满民族风情又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展位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这场“语言的翻身仗”始于2021年,当时四川省凉山州教体局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牧民、绣娘虽然手艺精湛,却因普通话不标准难以拓展销售渠道。于是,凉山州教体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妇联等部门,通过集中培训、专家团队送教下乡、志愿者进村入户、农民夜校等形式,组织青壮年农牧民,特别是45岁以下农村留守妇女开展“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教给青壮年农牧民一技之长。

从“普通话+彝绣”到“普通话+家政”“普通话+电商”“普通话+汽修”……凉山州“普通话+职业技能”的路子越走越宽。截至2024年底,培训人数达30多万余人次,仅培训45岁以下农村留守妇女为重点人群10万余人次,不断破解农牧民产品销售等问题。

如今,“普通话+彝绣技能”培训,极大解决了当地易地搬迁居家妇女的就业问题,逐渐实现彝家妇女“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过上幸福生活”的居家就业梦想。在素有“彝族服饰之乡”的美称的昭觉县,绣娘们通过“普通话+彝绣技能”“普通话+电商技能”等培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薇穆嘎扎”,形成了一套“培训—订单—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绣娘阿依高兴地说:“学好了普通话,我们能把彝绣卖到全国各地去。”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