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邵焕荣)“王奶奶,我有内部渠道办理退保,只需先交3000元就能全额退款。”“千万别信!凡是要先交钱的‘好事’,全是骗人的!”……最近,在浙江杭州钱塘区社区学院义蓬分院的教室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自编自导的反诈小品表演,赢得了台下几十位老人的掌声。
近年来,随着社会智能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并行发展,专门针对银发群体的诈骗行为日益猖獗,给不少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曾尝试开设科普课程,邀请老年人进校上课。
为让老年人听得进去、派上用场,学校组建了12支由专业课教师、学工线辅导员、学生志愿者构成的志愿者团队,负责研发适老化课程和送教上门。行动前,带队教师会先组织学生深入目标社区或村落,了解老年人的实际困惑与偏好。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备课,优化课程内容、创新表现形式。最终,遴选出最合适的学生担任主讲,用老年人喜欢的方式传递反诈知识。
今年6月,财富管理专业副教授陆妙燕与学工线教师姚红琳就带着10余名学生志愿者走进缙云县溶江乡新西坑村,为当地老年人量身定制了一场反诈宣讲活动。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入户走访了200多名空巢老人,邀请10名代表参与座谈,倾听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生的诈骗案例。有老人提出“普通话听不太懂”“专业词难理解”等意见后,团队迅速优化方案,选出3名熟悉当地方言的学生担任主讲,并把老年人身边的故事改编成顺口溜、情景剧等多种演绎方式。
不久,团队组织学生兵分多路,来到新西坑村下辖的各自然村开展宣讲。“电话响,莫急接,陌生号码像杂草,不清不楚快拔掉。”在福建厂村,学生创新编唱了“农事反诈口诀”,将防骗要点融入当地的采茶号子。在当坑村,学生与老年人围坐交流,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他们识别诈骗电话、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在西岙村,学生用方言为老年人表演“身边的故事”,生动演绎“馅饼变陷阱”的诈骗手法……
“这些娃儿也不嫌我老头子耳背,搬个小凳坐到我边上一遍遍地讲。他们教的‘防骗号子’到现在还记着,以后遇到骗子上不了当。”85岁的蔡茂焕乐呵呵地说。
一场场活动下来,新西坑村老年人对AI语音诈骗等新型手法的知晓率从50.75%跃升至100%。在模拟“子女求救”诈骗测试中,超过60%的老年人能冷静挂断可疑来电,转而主动拨打子女常用电话核实。
据介绍,该校已开展金融反诈助老服务20余场,自主创编情景剧23个、通俗歌谣7首、宣传折页50余套,覆盖超千人。下一步,该校将探索培养驻点老年宣教员,组建老年人金融教育互助小组等,辐射带动更多银发群体。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