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区域教育内涵特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跳出“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的惯性思维,探寻一条深植本土基因、兼具内生活力与长效韧性的发展路径。
深耕本土基因。以往不少区域的发展陷入“跟风陷阱”:盲目复制热门课程、模仿网红项目,导致“千区一面”。其根源在于忽视了本土特有的文化、产业与历史资源,误将“特色”简单等同于外来标签。转变的关键,是树立“根脉意识”:把本土资源视为发展的源头活水,向内挖掘真正属于本地的内核——如非遗技艺、特色产业等要素,并以此重构教育和发展逻辑:课程设计依托本地文化,人才培养呼应本土需求,实践教学扎根真实土壤。
多元协同共生。过去区域发展往往呈“碎片化”:学校闭门开发课程,部门孤立出台政策,导致资源分散、供需错位。实现突破需确立“生态思维”:推动政府、学校、企业、社区构建“共生共促”的关系网络。政府角色由“管理”转向“搭台”,以政策打通壁垒、整合资源;学校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协作,课程对接企业需求、实践借助社区场景;企业由“被动配合”变为“主动赋能”,将生产现场转化为教学基地、以技术需求引导培养方向;社区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承担文化传承与服务功能。
追求价值闭环。一些地区在推进特色发展过程中,容易滑向“形象工程”:课程活动搞得热闹,却未能真正惠及民生,最终不可持续。理念转变的根本,是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构建“发展—价值—反馈”闭环。唯有推动教育成果反哺产业、企业参与转化为就业机会、学生实践提升家乡服务能力,才能实现“教育促产业、产业惠民生”的良性循环,真正让特色发展扎根于民、生生不息。(华东师范大学 尚伟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