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合肥工业大学:八十年初心不改 扎根江淮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方梦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从淮河之滨到巢湖之畔,从‘工业救国’到‘工业报国’,合肥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在合肥工业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党委书记于祥成的话语道出了这所工科强校的使命传承。

从1945年蚌埠黄庄的初创学堂,到如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巍峨学府,合肥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工业发展同频共振,以“工业救国”为始,以“工业兴国”为任,以“工业强国”为志,在80年岁月中铸就了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50余万名工程技术人才,涌现出10名两院院士及奇瑞尹同跃、阳光电源曹仁贤等产业领军者,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工业报国人才培养体系。

走进合肥工业大学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座高大的实验装置矗立其中。“这是雷击接闪与主动防护研究科研装置,可开展强电磁防护等技术攻关。目前,团队已构建了高速铁路雷电防护完整的技术体系,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强力支撑。”学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文韬说。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将“工业强国”刻进发展基因。从辽宁号航母到 “天问一号”,从C919大飞机到“凌岳”系列无人机,学校多项发明专利正转化为国家战略的硬核支撑。

“大二进入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跟着企业导师做真实项目,毕业时已能独立解决生产线难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浩然的成长轨迹,正是学校实践育人的缩影。

据悉,合肥工业大学目前已与航发集团、长鑫存储等52家企业共建培养基地,构建“需求牵动、项目推动”的培育模式,700余名工程硕博士在企业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实践教学主战场,如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实验室研发的雷电防护技术,应用于C919大飞机及4.8万公里高铁线路,相关成果纳入本科生课程案例;智能网联实验室与奇瑞联合攻关的量子安全通信车型,2025年实现量产,创造“产学研转化安徽速度”。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合工大模式”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横向合同金额超20.9亿元,连续领跑安徽高校技术输出额。通过“工大智谷—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园”三级孵化体系,培育202家高科技企业,32家校友上市公司总市值达6900亿元,形成“工大系”创新群体。“合工大模式的核心是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实验室。”校长汪萌介绍。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于祥成表示,未来,学校将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在产学研合作的生动实践中持续创新升级,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以实际行动更好回答“教育强国,工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