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回望80年前《联合国宪章》签署的历史时刻,人类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共同理想凝聚成制度基石。而今天,面对气候变化、数字鸿沟、人道危机与地缘政治紧张等多重挑战,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重塑。在这一进程中,青年不再只是未来的希望,更是当下的行动者与破局者。他们以跨文化的理解力、技术驱动的创新力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治理的内涵与路径。
在这股新生力量中,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中国青年正崭露头角。他们从中国高校走向世界顶尖学府,再进入联合国,成为国际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他们以专业素养、全球视野和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并影响多边事务的进程,参与塑造更加包容、高效和可持续的国际秩序。他们的职业轨迹不仅是个体奋斗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范式。毕业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现任职于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的万力,便是其中一位代表。
万力(作者供图)
用专业将政治博弈转化为技术性磋商
2025年盛夏,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内,一场关于16个国家“难民与境内流离失所者并存情况”的闭门会议正在进行。来自各机构的代表围绕职能整合与服务集中化问题争论不休。
这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协调任务。联合国机构间常设委员会(IASC)下属的各组织,都面临着可能的职责调整、资源再分配与任务授权优化。任何改革建议,都牵涉到预算、人事乃至政治影响,跨机构协作因此格外敏感。
会议室一角,面对机构间因利益和话语权产生的激烈分歧,万力静静思考:如何把讨论从“谁说了算”“谁吃亏”的政治层面,拉回到“事实是什么”“数据怎么说”“流程怎么走”的技术层面。
回到办公室后,他开始起草决策底稿。
他系统收集整理了16个国家现有的协调模式、各机构响应方案、过渡时间表与建议,并统一统计口径,确保信息数据可比、可信。在此基础上,他将这些复杂信息整合成一张“多选项矩阵”——一个结构化、可视化的对比表格,清晰呈现各国各机构在机构职责、资源配置、响应机制等方面的异同。
这张表格,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关键。
“它迫使大家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思维,从全局理解不同响应模式在不同国家的异同、优劣和面临的共同挑战。”万力说,“当讨论从‘谁吃亏’转向‘事实如何’,政治对抗就让位于技术共识。”
这一技术性成果使得原本模糊、主观的立场争论,回归到客观数据与流程分析,从而有效降低了误解与对抗,为后续磋商提供了共同基线,推动谈判重回可执行、可协作的轨道。
这只是万力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是“后浪”,也是“破局者”
自2022年进入联合国实习,万力参与了多项重要工作: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实习时,他为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起草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的发言稿;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他参与南南合作决议谈判的报告工作,亲历从闭门磋商到联大投票的全过程,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全球南方”在气候危机、财政约束与结构性不平等中的艰难处境,也切实体会到所谓“发展紧急状态”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亿万人每天的真实处境。
如今,作为协调官,他需要负责政策研究、跨机构协调、决策辅助和战略支持等工作。尤其在面对人道主义协调与系统改革时,他更要直面全球1.2亿被迫流离失所者的生存挑战。
这些经历不仅历练了他,而且也让他深刻领悟到在联合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全球治理不仅仅是多边协商,更是如何在复杂的制度框架中实现政策整合、资源协调和发展公正,这里的每一份文件、每一次磋商,都连接着真实的生命与尊严。”万力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岗位,需要精准的政治敏锐性、技术协调力与伙伴关系管理能力。”
也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万力愈发认识到青年的独特价值:“我们虽无等级话语权,但少有历史包袱,反而能以灵活性和创新视角推动突破。”
在他看来,青年既是“后浪”——传承《联合国宪章》精神,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也是“破局者”——在信任赤字、气候危机与不平等加剧的时代,以新思维破解老问题。
万力用三个关键词定义新一代青年的全球治理使命:链接、创新、公正。
“链接”,是做全球对话的桥梁。万力认为,当前世界联系与分裂并存,新一代青年凭借强大的数字素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与全球视野,能够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差异的藩篱,成为全球南北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友好链接,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对话与合作机制。
“创新”,是推动治理机制的“升级”。万力觉得,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新型挑战。在人道主义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全球性议题面前,青年一代拥有最强的适应能力与技术驱动潜力,应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创新完善”的中坚力量,在制度设计、技术运用与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贡献智慧与方案。
“公正”,则是全球治理的终极追求。万力提到,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在代表性与包容性上仍有缺失。青年应致力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平等共享,确保每个人——无论国籍、身份或处境——都能享有尊严与权利。
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教育中奠基全球视野
万力的全球胜任力,离不开他的国际化教育背景。
本科时,万力就读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简称“宁诺”)。学校倡导的“致力于培养立足中国、具有国际化视野且能胜任未来的创新型高级人才”的教育理念,为他打开了国际视野的第一扇门。
“在宁诺,‘全球’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实践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万力回忆,在学校高度国际化的课程中,他系统学习了全球信息流动、数字技术伦理、信息权利与治理、跨文化传播等议题,也逐渐理解了联合国在“信息无障碍”“多语种传播”“数据治理”中的责任。
“这些课程不仅教会我如何在多元受众面前传递复杂信息,如何构建有影响力的叙事,更让我学会在复杂环境中做出负责任的判断。”他说。
在宁诺校园,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师生让文化和观点的碰撞成为日常。在这里,万力学会了理解“他者逻辑”,“这在联合国工作中至关重要——尊重差异,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他坦言,这一切为后来在联合国系统从事政策倡导和多方协调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学校在教学中对学术自由、跨文化交流环境的塑造,以及对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持续培养,与联合国对国际公务员的核心能力要求高度契合。
“宁诺所提供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国际化训练,更是在教学中以批判性思维、跨文化协作、系统性分析与伦理责任感为导向,全面塑造了我进入联合国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万力说。
随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经历,进一步深化了万力对全球治理的理解,尤其是数字化治理、信息垄断、算法偏见与数据伦理等议题如何影响发展的公平性与包容性。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聚焦数据治理与数字主权,“理论与政策的联动,让我学会识别抽象政策语言背后的真实动机与利益博弈。”
助力更多中国青年走向多边舞台
当前,国家正持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多边事务参与,为青年进入国际组织提供制度化路径与更高可见度。例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多个国际组织合作开展的初级专业人员(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JPO)项目,为中国青年进入国际组织提供了高效通道。
万力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成功申请到JPO资助项目,从实习生成长为现职的国际公务员,亲身见证了制度化支持对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
谈及未来,万力说他最想推动的实践就是帮助更多中国优秀青年进入联合国系统,在多边舞台上持续发挥专业能力与影响力,助力构建更具多元性与全球代表性的国际公务员队伍。
这一想法的背后,是一组亟待改变的数据:根据2024年联合国人力资源统计数据,中国籍职员(不含实习生、顾问和志愿者)仅占联合国工作人员总数的约1.3%;从代际分布来看,30岁以下青年在国际公务员队伍中的占比仅4%,凸显出青年群体在联合国系统中面临的进入壁垒与发展挑战。“这样的比例,既与中国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财政贡献不相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在多边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参与深度,更暴露出国内青年通向国际组织的路径机制仍须完善。”万力说。
作为联合国系统的年轻职员,他切身了解这条职业道路的挑战与资源支持的重要性。因此,他不仅希望将自身经验转化为实际支持,为有志于国际事务的青年提供全面的信息与建议,更希望通过参与相关网络、人才倡议及政策讨论,为促进更加平衡、多元和包容的人员构成贡献力量,使联合国人才体系能更好地反映“普遍性原则”与“全球代表性”的核心要求。
在他看来,中国青年参与全球治理有三重独特优势:一是对发展中国家议题的天然理解;二是快速学习与适应能力;三是注重合作、追求共赢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多边场合中,寻求共赢往往比坚持单边立场更有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挑战。他指出,部分中国青年在跨文化表达上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将本土叙事转化为国际社会可理解、可接受的语言,是关键能力。此外,对多元政治语境和受众心理的敏感度,也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万力觉得,真正有效的沟通不仅在于清晰准确的表达,更在于倾听与理解,“在联合国这样一个高度多元的环境中,同事和服务对象来自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背景。唯有以尊重、同理心和耐心为基础,才能建立信任,实现真正的赋能。”
让万力感到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其中不乏宁诺学子的身影。例如,杜博闻如今担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机构成员拓展与事务经理,在多边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事务中贡献力量;许潇峰曾作为学术影响力全球青年论坛的中国代表,登上联合国总部主席台,以西班牙语就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压轴演讲;蔡露曦、邵逸飞先后参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青年论坛,与世界青年共议禁毒议题;陈骁则以青年气候使者的身份走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展现中国青年在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担当与力量。
不仅如此,宁诺已获批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宁波)专业区域中心,搭建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为全球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80周年,是一个新的起点。”万力说,站在这个节点上,新一代中国青年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全球治理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青年力量”。“当更多中国青年带着专业、热忱与责任感走上多边舞台,我们不仅能‘进入’联合国,更能推动它变得更高效、更包容、更贴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约通讯员 周婉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