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80年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保障基本人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联合国也面临进行各方面改革的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02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联合国员工队伍出现老龄化现象,需要征聘更年轻的人员。其最新工作人员统计报告(A/79/584)显示,秘书处职员平均年龄为47.3岁;2023年2916人合同到期、辞职或退休,新聘人员3336人,预计2026年退休人数为570人,2027年733人,2028年871人。
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71年恢复合法席位,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伴随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在推动联合国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青年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力度,包括提供专项资金以支持有关部门和高校推送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35岁以下)到国际组织任JPO(初级专业官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承办联合国在缺额国家举办的YPP(青年专业人员)考试(2018年起改为线上方式进行),吸引青年(32岁以下)竞聘进入联合国青年人才库;教育部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2017年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邀请资深国际职员开展全国高校巡讲活动;各高校亦尝试以不同模式培养青年人才,如开设国际组织课程、设立国际组织精英班、举办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训练营或培训班、建立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等,还有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国际组织学院;不少专门机构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由资深国际职员主讲的讲座。这些举措激发并提升了青年对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兴趣与认知,促使一批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中国青年,开始活跃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前沿。
他们为世界贡献,为国家争光。这些中国青年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在诸多国际组织中发光发热,为推动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青年的智慧。
谢文龙幼年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在湖南省平江县农村长大。家乡的红色文化让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自小便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021年他赴美深造,次年进入联合国管理战略、政策与合规部实习,2023年正式入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牢记“想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就要与众不同”,他成长为一名危机响应项目分析师,帮助全球同事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凭借卓越的工作表现与发展潜力,他还获得了UNDP颁发的“Rising Star”奖杯。“90后”张景秀现任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人权官员。刚果(金)武装冲突频发、局势动荡,她曾亲历当地焚烧联合国车辆及数十人死亡的暴力事件,却始终坚决维护联合国有关数据库的完整与安全。当面对针对妇女的侵害,她坚守岗位、毫不退缩,在2023年反性别暴力活动中,更推动用当地语言翻译宣传材料,鼓励更多女性勇敢参与。即便遭遇袭击,她仍坚持远程收集信息,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性别平等治理贡献了坚实力量。从本科时期开始学习法语的杨清,在读时便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全球治理体系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写作,并3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20年她赴UNDP实习,次年又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实习,后留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顾问。2023年,她成功入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参与多国绿色政策制定、绿色金融创新与数据平台建设,并为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误解、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他们从基层起步,向卓越迈进。这些中国青年中,已有四分之一的人从初级岗位晋升至中级职位,更有人成为司局级管理者,他们不仅展现出卓越的国际胜任力,也让更多中国青年看到在国际舞台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潜力。
作为一名“70后”,黄京波最初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实习生的身份开启了她的国际职员生涯。她曾服务于联合国系统的多个重要机构,包括联合国秘书处、UNDP、UNESCO和联合国大学(UNU)等。她从一般事务类职员(G3)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不懈努力,跨类别竞聘进入业务官员序列(P2),历经20余年锤炼,逐步晋升至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所长(D1)。担任所长期间,她率领团队开展数字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功举办多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如2023年的世界数据论坛澳门卫星论坛和2024人工智能大会。在推动学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同时,她更积极投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为青年专业人员提供指导与成长平台。
2018年,段梦娟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借调到世卫组织(WHO)南太平洋办公室,2021年竞聘进入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任P3,现晋升P4;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李烨2021年获聘为世卫组织JPO,后竞聘调至应急部门任P3岗位,现晋升P4;孙乾2016年在UNDP实习,凭借优异的表现次年转正,历经顾问、短期合同、定期合同、长期合同四个阶段,先后在中国、美国、柬埔寨及马来西亚等多国工作,7年后晋升为UNDP驻华办事处P3级部门主任;李易繁2014年起在多个国际机构实习,2018年通过YPP项目入职联合国秘书处,2024年在UNESCO晋升P3;邵译萱2016年进入联合国系统实习,先后在UNDP总部和驻华代表处、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世界基准联盟(WBA)任职,2023年通过竞聘获得WHO驻德国“倡导与联络”P3岗位;梁晨晨2021年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JPO初级法律官员,2024年成功竞聘技术合作部P3岗位;王斐2021年任国际劳工组织(ILO)JPO,2024年竞聘P3岗位并获留任。这些中国青年大多通过实习、JPO等项目从基层入职,凭借扎实积累和持续竞聘逐步晋升,其经历所体现的国际组织成长路径对更多青年入职和晋升具有参考价值。
他们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核心素质。这些青年在求职与任职过程中,普遍形成两点共识:一是要具备“跨进门槛的硬实力”,二是要不断锤炼国际职员所必需的核心素质。
所谓硬实力,首先是学历与专业。国际组织入职门槛较高,业务官员至少须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这些中国青年的主要特点是年轻化、高学历、多领域,他们中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各占25%,拥有海外学习经历者占58%。实际上,国际组织重视的并非学历本身,其更看重专业的适配性,即竞聘者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必须与竞聘岗位的专业要求高度契合,若具备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则更具竞争力。如朱逸星具有生物工程、生物学与传播学的多学科背景,成功实现了从理工科向社会科学领域的转型。她曾在联合国秘书处法律部、经济社会部担任志愿者和实习生,此后陆续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UNDP、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任职。孙晓洁则凭借管理学、经济学、外交学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在多个国际组织的竞争性选拔中胜出。入职后,她以多学科视角分析复杂问题,深化对全球议题的认知,并将中国数字农业经验与拉美地区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推动了技术落地与跨区域知识共享。这里要提醒广大青年,不要仅凭国际组织的名称判定是否与自身专业适配。国际组织招聘的专业范围相当广泛,以这些中国青年为例,他们中人文学科背景占54%,理工农医背景占35%,双学位或交叉学科背景占11%,专业更涵盖国际关系、公共关系、公共政策、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预防医学、医学、数学、生物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
其次,外语能力也是入职国际组织的必备硬实力。中文虽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但不是工作语言。故此,对于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职员,须掌握英、法等联合国工作语言,通晓其他语种则可加分。这些中国青年中,四分之一的人能够熟练使用两种及以上外语。曾欣掌握英、西、日、法四种语言,这为她在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主修金融的史蕊叶,凭借辅修日语、选修俄语和法语的多语种背景,在竞聘中脱颖而出;陈瑞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还主动学习了乌尔都语。他们的经历共同表明,多语言能力不仅是入职门槛,更是日后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联合国对其国际职员核心素质有明确要求,联合国秘书处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386框架”,即诚信正直、专业精神、尊重多样性3项核心价值,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组织规划能力、责任心、用户导向、创新精神、持续学习、技术意识8项核心能力,战略视野、领导力、赋权增能、绩效管理、建立信任、决策能力6项管理能力。2020年,该框架被修订为“包容、正直、谦逊、人性”4项核心价值和“联系与协作、分析与规划、交付有积极影响的成果、学习和发展、适应和创新”5项行为准则的“4+5框架”。这是联合国具有时代性和感召力的组织文化基础,也是职员征聘和业绩管理的根本依据。
对于国际职员的核心素质,这些中国青年这样诠释:中国籍职员既要有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更要有兼济天下的国际视野;要尊重多样性,具备对不同文化、信仰、习俗的包容心态;要快速适应多元文化氛围,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要有团队精神,善于协调多方利益、推动协商一致达成共识;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怀揣为公共事业和全球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树立为世界人民服务的愿景,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拓展认知边界。
这些中国青年的起点不同且背景各异,但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沟通能力、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理想肯攀登,完全可以在全球治理中展现中国青年的世界担当。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国际组织代表性不足的问题。2025年5月,联合国系统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UN System Chief Executives Board for Coordination)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联合国系统职员超13万人,我国人数为1664人,仅占总数的1.27%,属于代表性不足国家,排名(第22位)不及肯尼亚、印度、菲律宾等14个发展中国家。显然,在培养和推送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宋允孚)
【编者手记】
宋允孚,原卫生部外事司司长、世界卫生组织伙伴关系与联合国改革协调员。19岁公派留学,此后赴美、法进修;1968年起任职于原卫生部,其间赴非洲参加援外医疗队;1994年,他获聘于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自此开启14年的国际公务员生涯。长年的海外学习与外事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历程,并深切意识到:中国必须加快培养能站上世界舞台的优秀人才。
2007年,宋允孚退休回国,彼时国际上正出现所谓“两国集团”(G2)论调,全球目光开始向中国聚拢。然而,当时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人员数量偏少、职位偏低,他敏锐察觉到,培养推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刻不容缓。自此,他致力于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2011年,出版国内该领域首部专著《做国际公务员:求职、任职、升职的经验分享》,系统分享赴国际组织求职、任职与升职的经验。
十余年来,他走进各部委与高校开展讲座超500场,曾受聘于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担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顾问或客座教授等,并撰有5部专著与教材。如今,他与李媛、孟文婷合作主编的新作《国际舞台 世界担当 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青年》即将问世。该书汇集36位中国青年的真实故事,其中“90后”占70%,“80后”占22%,还包括两位“00后”。这些中国青年活跃在联合国总部、各地区办事处、专门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等不同部门的多个领域;他们的入职途径多元,44%通过YPP和JPO项目,33%通过国际组织官网直申。在他们中,更有许多人因在校期间参与过国际组织相关活动而萌生志向,最终走上国际舞台。
2025年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宋允孚亦年满80。退休归国十八载,他始终致力于同一件事:让更多中国青年走上世界舞台。在他看来,国际组织人才不仅要“进得去”,还要“站得住、升得上”。他曾提出“卡尖斌”的实践智慧——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文能武,不计较职位高低,以实绩赢得认可,既实现自我,也为国争光。而他更坚信,要给年轻人exposure(曝光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展示能力、争取机遇。同样,他也希望年轻人能对照联合国提出的核心素质标准,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蓄力待发。
此次,宋允孚应邀在本刊分享其编纂新作的心得感受,希望以此将接力棒传递给更多青年——让他们从这些真实故事中得到启发,以自信自强之姿,走向世界、担当作为。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