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琅琅书声再次响起——直击云南富宁县谷拉中心学校抗击泥石流12昼夜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杨贵聪 秦倩婷 冉光正 李配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雨后初霁,滇东南的山峦笼罩在薄雾中。

10月13日,云南省富宁县谷拉中心学校的教室里,重新响起琅琅书声。只有墙角那道浅浅的泥痕,还在无声地“诉说”着12个日夜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守护战。

“往外撤!一个都不能少!”9月30日上午10时许,暴雨如注,校长黎日丰的呐喊穿透雨幕,一场与泥石流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展开。

谷拉乡中心学校受灾全貌——周华信摄  1.jpg

谷拉乡中心学校受灾全貌。周华信 摄

暴雨中的生命奇迹

9月30日上午,台风“桦加沙”“博罗依”带来的罕见强降雨,裹挟着泥石流汹涌而至。

“10:05,后山出现泥石流,厕所被埋。”学校值班日志上这行清晰的字迹,定格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暴雨如瀑,山洪咆哮。昔日书声琅琅的校园,转眼成为被泥石流围困的孤岛。

“根本来不及思考,全凭平时演练形成的本能反应。”52岁的教师黄树学一把抱起一名一年级学生,深一脚浅一脚蹚过泥水。雨水模糊了视线,他仍将孩子牢牢护在胸前,用后背抵挡飞溅的碎石。

危急时刻,年轻教师们手挽手筑起“人墙”,用身体为学生开辟生命通道;党员教师冲锋在前,在泥泞中摸索前行;班主任们高声清点人数,任课老师肩扛手提学生的书包文具……每一个身影,都在暴雨中铸成最坚固的防线。

“拼了命也要把孩子们平安送出去!”黎日丰的嗓音早已嘶哑,眼神却异常坚定。

2小时后,最后一名学生安全转移。直到这时,他才感到双脚传来钻心的疼痛——皮鞋早已不知去向,双脚被碎石划出血口子。

谷拉乡中心学校教师有序组织学生转移——高敏摄   3.jpg

谷拉乡中心学校教师有序组织学生转移。高敏 摄

不眠之夜的温暖守护

夜色中的红色教育基地,灯火通明,宛如暴风雨后最温暖的港湾。

“老师,我的课本还在教室里……”“老师,我的校服全湿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里带着不安。老师们轻抚他们的额头,柔声安慰:“别怕,老师在。”

总务主任黄竞崧的手机里,珍藏着一个深夜11点的画面:几位女教师围坐在应急灯下,一针一线缝补孩子们被雨水泡坏的校服。灯光映照着她们专注的侧脸,针脚细密。

“这些孩子,多半父母不在身边。此时此刻,我们就是他们最亲的人。”这一夜,工作人员和教师们轮流值守,每隔1小时巡查一次宿舍。

凌晨时分,黎日丰和党总支书记宋国俊巡查完所有孩子后,又借着灯光谋划清淤方案。

各学校志愿者与谷拉乡中心学校教师并肩开展校园灾害清淤——高敏摄 4.jpg

各学校志愿者与谷拉乡中心学校教师并肩开展校园清淤。高敏 摄

重建家园的奋斗赞歌

10月1日,国庆节。晨曦中,教职工们面对的是一片狼藉:教学楼一楼几乎被淤泥吞噬,体育室、图书室面目全非,围墙倒塌,最深处淤泥达2米。

“灾情就是命令,校园就是战场!”未等外援抵达,全校教职工自发拿起工具,投入重建家园的战斗。

清淤现场,黎日丰第一个挥起铁锹,汗水与泥水在脸上混成道道泥痕;副校长麻常敏纵身跳入泥水坑,徒手清理自来水堵塞管道近两小时;总务主任黄竞崧拉着自制的推板,与老师们一起推运淤泥;女教师们双手磨出水泡,却笑着说这是“光荣的勋章”……

“只要孩子们能早一天返校,再苦再累都值得!”20个小时后,当清流重新涌出水管,麻常敏和队员们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

这个国庆假期,校园里只有铁锹与地面的碰撞声、推车的吱呀声、彼此鼓励的呐喊声。“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我立刻报了名。”富宁县第三幼儿园教师谭修建放弃休假,成为第一批驰援的志愿者;县教育体育局一天内组织120余名教师志愿者火速支援;周边群众自发扛着工具赶来……

“有大家在,谷拉校园一定会重生!”望着浩浩荡荡的救援队伍,宋国俊热泪盈眶。

12个昼夜的连续奋战,500余人次的接力拼搏,5000余方淤泥被彻底清除……10月13日,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焕然一新的校园,琅琅书声再次响起。

“灾难终将过去,但精神会长存。”黎日丰望着重焕生机的校园,动情地说道。

如今,阳光洒满干净的操场,教室里课桌椅整齐如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早已竖起一座比钢筋水泥更加坚固的堡垒。(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杨贵聪 秦倩婷 冉光正 记者 李配亮)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