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有效提升思政课与专业的联动性、与实践的融合性以及与各育人要素的协同性,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提升引领力、增强渗透力的有效路径。为此,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聚焦涉农高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课堂与田野、理论与实践“双向融合”,以独具“农”字特色的“田野思政”育人模式,厚植青年学子强农兴农情怀。
全链打造圈层式课程结构
如何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校立足课程重构,打造“以思政课为核心层、通识课为中间层、专业课为延展层”的课程结构,强化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聚焦核心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将耕读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并开展“田间板凳思政课”“红色云课堂”等,打造“田野中、云端上”等立体思政课。立足中间层,组建通识课课程链,开展“一碗饭的思政课”等“从稻田到餐桌”的全链始业教育课,开设“大国三农”“五彩耕读”等特色选修课,并打造“耕读匠心”1+N劳动教育课,即必修1门劳动教育理论课和N门特色劳动实践课。基于延展层,建成课程思政集成体,以“挖掘元素点—串成元素线—编制元素面—形成元素体”为方法,深挖“山、水、田、园”等思政元素,分学科、分专题、分模块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素材库、案例库。
全段畅通浸润式实施路径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学校遵循人才成长与农作物生长同频规律,以红色精神铸魂、专业技能筑基、社会服务强能,激发思政育人在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实践引路上的共振效应。大一培根,开展“培根铸魂”教育,通过设置笃行实践学分,打造田野实践数字导航平台,成立“田野先锋”思政精英班,组建田野先锋队、实践团,并依托理论学习、教育循迹、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活动,打造“泥土味”思政小课堂,以“触动—感动—行动”渐进式方式讲好校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大二壮苗,开展“耕读五育”教育,即开设“耕读+”5项必修实践课程,完成“1次农事劳动、1次农企参观、1次农创大赛、1次农村调研、1次专技比武”五项“耕读+”实践任务,同时依托耕读学堂、五彩园匠等,打造“汗水味”劳育大课堂,以“砥能—笃行—强技”进阶式方式深化专业技能、体悟劳动精神。大三孕穗,开展“百千万工程”教育,由百名导师带领千名学生服务万名农户,依托“农业流动医院”、校地企联建的共富小院等,打造“三农味”社会大课堂,并开展“进园入企驻点”志愿服务、送技下乡,以“走下去、沉下心、留下来”扎根式方式锻造学生“兴农”本领、实现学以致用。
全域构筑协同式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要建设“大课堂”,还要建好“大师资”、搭建“大平台”,以资源共享为师资发展赋能,以空间叙事促进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的有效转化。为此,学校立足机制优化,构建以师资为园丁、平台为土壤、场域为环境的生态化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多维主体、多元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涉农高校“大思政课”运行的样态演进与路径优化。在师资协同上,打造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组建“思专相融”教研队伍,实现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专业“1+1”全覆盖,实施教师下沉农企、基层乡镇等实践锻炼的“田野浸润计划”。在平台联享上,构建“校际—校地—校内”田野思政协同发展平台。依托市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校地共建实体产业研究院等,开展理论联学、平台联建、资源联享、课程联动、师资联培,突破物理边界与职能分割,整合资源形成“田野思政”育人矩阵。在场域融通上,构建“显性环境叠加隐性文化”的农耕文化育人场域。开辟“田野之声”网络思政品牌,展播“星火燎原”“扁担精神”系列微宣讲,深化农耕文化元素与校园环境、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