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飞往拉萨的航班降落在贡嘎机场,江汉油田教育集团的送教团队第三次踏上这片雪域高原。他们即将驱车400余公里,前往海拔4750米的那曲市班戈县中石化小学——一所“离天空最近的援藏小学”。
自2019年起,这支跨越3537公里而来的队伍,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将知识与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播撒在这片世界屋脊之上。
课堂里的“破冰术”:让知识贴着生活生长
“摸一摸,闻一闻,猜猜这袋里装着什么?”江汉油田外国语学校教师李贵正在讲授劳动课“潜江草坝龙制作”,她从包里掏出一袋颗粒饱满的水稻,递到藏族孩子们面前。面对孩子们好奇又茫然的眼神,她引导道:“可以摸一摸,闻一闻,掰开看看。”
江央白玛怯生生地伸出手,指尖触到稻壳的粗糙纹理,凑近一闻,突然眼睛发亮:“是米!能做饭的大米!”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 在海拔4750米的高原,水稻是只在课本里见过的“稀罕物”。
李贵又微笑着打开另一袋金黄色的稻草:“今天我们不仅要认识它,更要让它变身!”她边说边蹲下身来,灵巧的手指翻飞,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将干枯的稻草缠绕、捆扎。在她的示范下,原本毫无生气的稻草渐渐有了雏形,鳞片般的纹路在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中逐渐清晰。
“原来稻草能变这么神奇,比放牧时候编草绳有意思多了!”斯秋朗加举着自己扎的作品,鼻尖上还沾着几根草屑,脸上洋溢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
这堂跨越三千多公里的劳动课,不仅为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带来了新鲜的生活体验,更在不经意间碰撞出珍贵的教育灵感。
班戈县教师索朗拉姆看着孩子们手中形态各异的草把龙,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藏族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嘛!咱们的氆氇编织、唐卡绘制,也是用朴素的羊毛和矿物颜料创造美啊!”
李贵会意地接过话头:“对!草把龙的‘活’、氆氇的‘实’、唐卡的‘精’,都是‘以劳载道’的不同模样,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
在两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班戈中石化小学成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该校充分依托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系统开发了农牧业实践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并创新性地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凭借在劳动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该基地已成为那曲市劳动教育的示范性窗口单位,先后荣获“那曲市劳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讲台后的“传帮带”:把理念种进西藏校园
“申老师,您看我这堂课的板书,是不是太乱了?”下课铃刚响,一位班戈县教师就拿着教案追了出来,她身后,几个年轻教师也围了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江汉油田实验小学教师申小娜深耕教坛三十余载,作为第二批送教团队骨干成员,初抵班戈时,她敏锐观察到当地教师在开展听评课活动时,评价内容多聚焦于“课堂秩序良好”“教学设备先进”等表层维度。基于这样的现状,她提出:“要提升课堂教学质效,首要任务是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型升级,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培育’的根本性转变。”申小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团队逐句研读教案文本:“这个提问能不能再贴近孩子的生活?那个互动环节是不是能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索朗拉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教学反思:“以前只关注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更注重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她仍清晰记得首次观摩申老师语文课时,申老师俯身倾听学生朗读的细节,突然明白:“优质课堂并非教师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看到班戈的孩子们对数学学习感到吃力,送教老师们没有选择硬碰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动起了巧心思。
他们重构学生社团,精心策划“思维拓展训练营”特色项目——将抽象数学原理融入趣味游戏设计,使晦涩公式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这次交流让我们系统掌握了情境化教学方法,这些实践经验将深度反哺后续教学工作。”班戈县教师旦增卓玛在参与研修后深有感触。
更深层的转变正在发生。班戈教师们会先试做学生的试卷,亲身体验解题难点,通过试做学生试卷、作业精准定位解题痛点;逐帧分析课堂实录以优化教学环节。正如教师索朗拉姆所言:“送教团队带来的不仅是优质课程,更是指引我们专业成长的明灯。”这种教学理念的革新,正在为雪域高原的教育土壤注入持久活力。
班戈县中石化小学校长阿旺旺堆感慨道:“班戈县中石化小学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如今,‘办好牧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已经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中石化投资班戈中石化小学并选择江汉油田教育集团作为对口帮扶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油田将继续充分发挥集团教育理念新、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根基扎实的优势,持续进行‘驻校指导’‘送课入校’,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为边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江汉油田教育集团主要负责人刘刚说。
校园里的“同心圆”:让团结之花处处开
操场上,江汉油田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站成直线队形,跟随悠扬而高远的音乐踏着轻快的步伐,他们正在班戈老师带领下跳“谐钦舞”,舞步灵动,笑容自信。
班戈师生到江汉油田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跟岗培训,校园文化长廊上“做身体有力量、精神有力量、思考有力量、人生有力量的中国人”这句话,深深印在他们心里。
回到班戈后,他们改编了“课间操”——教孩子们跳起传统的“谐钦舞”,舞步里多了几分朝气。
“以前课间操总有人偷懒,现在大家都跳得特别认真。”吉卓玛笑着说,孩子们轻快的身姿、自信的笑容,就是“力量教育”最好的答案。
“我们的学校也有了德育室、美术室、书法室和音乐室,开设了美术、音乐、书法和体育兴趣小组,我们班戈的孩子也要做身体有力量、精神有力量、思考有力量、人生有力量的中国人。”校长阿旺旺堆说。
“这是我笔友寄来的信!”课间,赤列旺姆举着一张彩色卡片,向同学们炫耀。两人通过学校的“笔友计划”认识,在信里,赤列旺姆会画草原上的牛羊,笔友会写长江边的樱花;她会分享数学课上的小游戏,笔友会讲劳动课上种的蔬菜。
“笔友计划”只是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在班戈中石化小学,汉藏学生早已成了“一家人”。
“我教他说普通话,他教我好多藏语的吉祥话!”两个孩子兴奋地和老师分享他们的小秘密。他们一起参观石油文化梦之馆时,油田孩子指着模型上的标识耐心讲解:“这是抽油机,能把地下的石油抽上来,就像草原上的水井,能给大家带来‘能量’。”
两地师生在江汉油田实验小学的校园空地一起栽种“友谊之树”。众人扶苗、填土、浇水,共同见证彼此间的深厚情谊。
江汉油田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陶新阳说:“我们与西藏班戈县中石化小学虽远隔千里,却因教育紧紧相连。通过这些年深入的交流帮扶,两校师生在教学相长、文化交融中共同进步,我们将继续携手,让两地教育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团结的磅礴江河!”
从水乡园林到世界屋脊,这群教育者用爱与坚持,让知识生根,让团结发芽,更让藏汉儿女的情谊在海拔4750米的校园里开出了最美的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向萍)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