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春期成长年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作为国内青春期教育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年会主题为“青春期·转型期”,着重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个人成长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如何破解青春期教育难题,探索守护学生青春期成长新路径。
“青春期是生命跃迁的契机”
青春期成长年会由新学校研究会会长李希贵于2023年发起,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承办。据悉,自2023年首届年会举办以来,青春期成长年会已成为国内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窗口,累计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4所学校、机构和相关单位参与,共计225位嘉宾做了199场分享。三次年会累计有4280名教育工作者参与,提交论文916篇,其中获奖论文613篇。
据青春期成长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则光介绍,2023年年会的主题是“回归与敬畏”,核心焦点是价值重估。2024年,主题演进为“成长敏感期&教育黄金期”,焦点转向了把握契机,强调在关键期进行精准干预。“今年的主题演进为‘青春期、转型期’,它的核心焦点是重塑范式,将青春期视为生命跃迁的契机。”朱则光说。

2025青春期成长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年会将青春期教育置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联动北京市十一学校联盟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脑科学、心理学等前沿理论,探索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解决方案,力求实现从“问题应对”到“主动护航”的教育升级。
育人者说:以“同行者”的身份与孩子并肩前行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在主题为“养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座小镇”的主题分享中提出,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培育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座丰盈的未来小镇,这座小镇里有老友驿站、青春打麦场、未来放映院、过来人信箱等,“这座小镇永远不会完工,因为每个孩子的困惑都是它的新建图纸。”
“青春期是一个转型期,学校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与青春期教育不是两张皮,而是要融在课程当中,融在学习当中,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成长。”王海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持续三年承办青春期成长年会,为全体教师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一个就是全部,包容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持续创新,以未来小镇构建心理友好型初中学校育人生态,“教育工作者需转变心态,以“同行者”的身份前置性开展预防工作。”

年会现场,参会人员在聆听分享。主办方供图
本届年会,北京市十一学校联盟校分享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在课程设计方面,将青春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打破“德育活动与学科学习脱节”的困境。例如,在体育课中设计“四方拔河”等兼具挑战性与团队性的项目,让学生在竞技中学会沟通协作,同时释放压力。此外,学校还借鉴脑科学研究成果,针对“青春期是大脑二次装修”的特点,重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科学家”“设计师”等角色代入学习,以6周为单位完成一个能力培养闭环,“所有学习都要让孩子亲身经历、真实体验,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理解生命。”王海霞说。
“最好的课程,是让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和彼此”
年会现场,李希贵重点就“为青春期构建关系力课程”做了主题分享。他表示,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重视研究青春期“这个气候”,认为青春期是“暂时的风暴”,忍一忍、熬一熬就过去了,当学生出现若干本应在青春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时,就无法接受。“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青春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学校、教师、教学都有必要深入转型。”
在李希贵看来,无论学校转型、教师转型、教学转型,都要靠课程来撬动,“只要课程转型了,三个转型就实现了,而且它必然会适应当前因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社会转型。”在他看来,通过课程来撬动各种转型,才能实现育人目标,“最好的课程,是让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和彼此。”
本次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构建心理友好型学校文化”等议题展开研讨。除了知名校长、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得到APP公司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育儿作家楼夷等各领域名家也到场奉献智慧。据悉,大会现场还展示了部分小微学校的创新探索,为不同类型学校提供了交流借鉴平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国营)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